江苏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对策研究
2016-05-14王玉平陆奕冰
王玉平 陆奕冰
摘 要:整合创新要素是建设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中概述了创新要素的内涵和分类,对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进行分析,探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创新要素对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19-02
1 创新要素概述、内涵和分类
创新要素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及能力组合,主要由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平台和体制构成。促进和支持创新要素整合集聚,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所以促进整合创新资金、吸引创新人才、完善政府支持政策和加快技术流转,对我们江苏区域创建创新平台有重大意义。
对于创新要素的构成,目前相关研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分类视角有很多。
具体表现为: 一是从系统与环境角度,认为创新要素包括主体、资源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资源要素包括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环境要素包括内部软硬件创新环境以及外部创新网络环境等;二是从直接和间接角度,认为创新要素包括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直接要素包括技术、人力资本和资金,间接要素包括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和宏观政策;三是从结构和功能角度,认为创新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支撑要素和市场要素[1]。
本课题将其归结为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平台、体制、知识产权和品牌八大要素。
2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上,显示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同时,要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建设地方特色创新体系。
企业是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力量,是实施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平台中吸引培养人才、获得前沿技术,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能体现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水平。高校在平台中需要承担研发任务,是科技发源地,也是人才培养地,起到知识的传播作用。科研机构也有类似的作用,但更侧重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是创新的源泉。政府部门在平台构建在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进平台有效运行。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是平台的外围参与方,提供信息资源,有沟通协调的功能。所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往往由当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构成,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体系就是各要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协同创新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具体实现途径为: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了大跨度整合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
3 创新要素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机制分析
3.1 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
政府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创建创新平台指明了方向。政府的政策多方面影响着平台内部的要素机制。区域性的法规政策条例对于不同的开发项目提供不同程度的经费补贴,政府为了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通过立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援助,政府资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注重投入产出效益,提高产品市场化进程,减少产品由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除了财政补贴,还有税收优惠政策,为鼓励科研事业,减免税收。
协同创新平台在政府指导下实现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平台运作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
3.2 人才要素的拉动机制
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在这里把人才分为三类,高级管理人才、顶尖科技人才、一般的工人技师。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是拉动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很早就提出了要科教兴国,高等院校的确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方面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且每个高校都拥有一支专业的科技队伍,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联系,与国内外的学术界交流频繁,不仅容易产生新的创新成果,也容易培养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教学科研的一种相互促进。
现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兴新产业,这些企业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启用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重视对人才的投入,这样就吸引了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同时强化员工技能,造就了一支适应创新转型的员工队伍。
人才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它为创新平台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区域产业链更加完整,带动区域经济转型,所以吸引高端人才向区域聚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崛起的战略选择。
3.3 知识产权的驱动机制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比如发明创造、艺术作品、商标、名称、设计等都是某人或组织拥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拥有商业价值,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它能促进创新,对激励创新有4个方面的作用:
①评价创新、界定产权。有效的创新评价、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创新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石。知识产权不是自然权利,而是法定权利,所以知识产权审查过程既是权利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评价的过程,通过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进而根据评价结果界定合理的产权范围。
②保护创新、刺激投入。知识产权制度使权利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创新成果市场利益独占,这是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受到法律保护,保障创新者能够收回创新成本并且获得高额回报,激励发明者的积极性,从而吸引、鼓励、刺激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创新。
③导航创新、配置资源。商标、版权也有类似的功能。通过对知识产权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就能够有效地对创新行为进行导航,指导创新方向,并对创新资源进行快速配置。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要素对产业的控制力不断上升,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产业资源配置的依据。
④实现价值、支撑产业。知识产权是创新与市场的桥梁,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具有将创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使命和能力。知识产权首先是一种生产资料,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知识产权更是一种渗透在终端消费品中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知识产权拥有生产资料的交换价值,无形价值,是有形资产不可比的,是无价的,它代表着市场竞争力,是创新实现价值的主要方式,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3.4 资金要素的推动机制
现在大部分创新平台主要靠政府部门拨款和企业自筹来维持运转,我们要拓宽创新资金的来源,一方面,做科研、购买设备、建立公司、出新产品新技术都需要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我们要让自身的资源优势流动起来,吸引外来投资机构,发展创业投资,资本使平台稳步发展,推动企业创新创业和向外拓展融资。
政府政策的引导,人才的拉动,知识产权的驱动,资本的推动以及信息服务的整合功能,都促进区域创新平台发展,而技术是支撑机制,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最核心的部分,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人才,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只有有了新的技术,才有新的成果,才能进行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内,建立合作、开放、包容的创新机制。首先要有系统性的管理体制,管理平台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使得平台内所有企业机构规范自身行为,良性发展。然后要建立共享机制,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这样的共享观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行为,这也是建立创新平台的目的之一。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在整合科技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这是对创新主体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另一方面是使不同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渗透。
通过平台强调一种共有制度,有效协调主体间利益关系,降低市场失灵率,使合作各方实现产业关键性技术突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创新效率和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
协同创新平台利于营造宽松、合作、竞争的良好氛围,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短时间内汇聚一批较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组成创新团队,增强专业学科领域的创新实力,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具有地方性质的特定的合作项目组织调动区域内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力量,快速完成技术研发及商业化过程,从而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这其中有政策保护、人才资金保证,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消除因合作关系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并从创新机制上解决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困境,使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内部主体要素都得到了保障,形成区域特色,这其实就是一种互惠互利共赢的模式,创新要素使平台内部创新主体更好的工作,得到好的创新成果,从而有利于各创新要素主体。
实践证明,为有合作意愿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拓宽创新主体间的沟通连接渠道,不仅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2]。
参考文献:
[1] 李培楠,赵兰香,万劲波.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 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2
(4):604-612.
[2] 刘钒,李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第 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