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
2016-05-14温彬
温彬
针对当前金融行业不良资产上升的现象,应从监管和政策角度做好顶层设计,为下一阶段不良资产处置构建全新的生态。
首先,需要客观理性看待我国的债务问题。近期国内外市场对于我国债务问题关注较多,对此我有以下三方面观点:一是近些年来国内债务总水平上升比较快,但从结构上看,主要是企业杠杆率比较高。二是前段时间一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将我国的主权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展望调降为负面,有失偏颇。三是尽管我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既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与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其次,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和途径存在局限性。以银行为例,目前关注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还在扩大,短期内还未见顶,尽快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是大多数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从银行内部来看,通常都会采取清收、重组、核销等手段,而最终处置能力又取决于银行的盈利水平。这里有“三道防线”:一是税前盈利。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后利率市场化阶段,银行净息差在逐步下降,预计今年银行业整体盈利会略有增长,处置不良贷款的财务资源空间变窄。二是拨备覆盖率。根据我国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贷款拨备率不低于150%。但今年一季度已有两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低于150%,用“存粮过冬”面临压力。三是资本充足率。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比较高,而且主要是核心资本,这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从外部看,主要是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根据相关机构测算,按照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情况,大概可以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
最后,要从供给侧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在未来经济走势呈“L”型的前提下,此轮不良资产处置呈现规模大、难度大、范围广、周期长的特征,因此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进行顶层设计。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市场、跨地域和跨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包括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私募股权、互联网等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市场化水平。对此,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协调,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二是从供给侧增加供给,试点成立1~2家由民营企业主导的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提高市场效率,还可以扩大民间资本投资;三是重视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
责任编辑:印颖 罗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