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爱立信的呐喊:不要沦为“白牌商”
2016-05-14林紫玉
林紫玉
2016MWC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运营商、设备商和终端商终于旗帜鲜明的亮出了底牌,奋力对抗新旧时代转换的离心力。分析领头羊就能清晰的理解这一切。
第一梯队玩概念,第二梯队玩配置,从刚结束的2016MWC上来看,华为、爱立信已经到了概念+配置的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围绕着5G、IOT、云、业务解决方案拿出了很多干货,令人眼光缭乱。
方向一致
在概念上,爱立信的预言家地位不可动摇。其在2014年提出的五个发展方向:IP网络、云、OSS/BSS、电视与媒体、行业与社会,与今年华为首次提出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方向,大视频、大IT、大运营、大架构、大管道,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两家一统一,代表着全球运营商基本上也统一了。全球最大运营商中移动正式宣布了IoT计划、加入开源操作系统组织以及成立了5G创新中心。
简单来看这个统一背后的逻辑,就是为了增加运营商的用户数和ARPU值。
从ARPU值来看,以前的逻辑是网速越来越快,所以越来越贵。但是现在互联网思维的洗礼下,用户愿意为体验买单,而不愿意为了单纯的网速增加而花钱。所以说具有声光电体验的无线2K视频、固定4K视频,是公认的下一个ARPU值增长点。
从用户数上来说,人口红利的见顶,让大家都等不到5G,就在4.5G上,第一次把蜂窝网大规模用于IOT组网,给每只宠物、每个垃圾桶都配上一个SIM卡或芯片,来实现比连接人多得多的连接数。比如说在新西兰,只有400万人口,但是光车就有150万辆。
不过现在这些仍在造势期,新技术大规模部署前,设备商活的好不好,还是要看LTE的收成。根据思科的流量报告,去年全球LTE流量才超过3G。第四波LTE建设浪潮正在袭来,主要动力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弱势运营商,高端市场反而逐步进入蛰伏期。目前华为的LTE布局,是耐寒性最好的,足够它吃到2019年并保持一个高增长率。
打破白牌商的宿命
在LTE投资封顶之后,华为爱立信的王冠也不好戴了,它们和第二梯队的伙伴们,甚至思科这样的IT硬件巨头,面临同样严苛的宿命,即在“大物移云”时代,网络向控制与转发分离、集中式软件管理、可编程、自动化部署发展,硬件变得通用化,理论上,运营商完全可以效仿谷歌的B4网络,自己设计通用架构的硬件,用软件来实现控制和功能。
这对华为爱立信意味着什么?以华为为例,华为目前在运营商市场的策略分为进攻和防御。主动进攻是加强客户粘性,抛弃传统供应商的技术背景,真正端到端的帮助运营商重回快车道,这是强项。被动防御,就是在技术层面将SingleRAN的能力覆盖到通信的全链条,划出自己的自留地,而不是在IT的大潮中沦为白牌厂商,以对抗爱立信中兴之外HP、IBM、EMC这些新的竞争对手。
怎么样才能不沦为“白牌”厂商?其实这个问题,才是华为爱立信在这次展会上喊的最大的声音,实际上,他们的对策也是统一的。
在MWC上的一次访问中,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非常清晰的解说了这个观点。
他以云数据中心为例,说如果华为就提供一些路由器、存储、服务器的话,是没有任何竞争力和优势的。
“你就相当于制造了几块砖头,他怎么用是他的事情,你没有任何的优势或者是黏性。”所以,徐文伟说,虽然华为聚焦在基础设施层,但是必须要同时提供之上的一个使能层,再上面的话是应用层。
这个使能层的意义就在于,华为变成了整个网络的集成商,无法被白牌或是旁路掉。徐文伟说,以前运营商自己做集成,ICT转型的时候,它这个集成能力就不够了,所以就是要选择一个战略伙伴,他有可能选埃森哲,也有可能选华为,或者爱立信。“假如选了华为,华为必须把华为自己的爱立信的,包括竞争对手的,比如说VMware的,或者是Red Hat的东西集成起来,交付给客户。”
华为这次喊出了开放的口号,处处展示与90多个伙伴的合作成果,实际上就是在证明自己的集成能力。
爱立信的服务主管Per Borglint在发布新的内容分发即统一交付网络时也说到,这个网络是一套即开即用的生态系统,爱立信作为内容和服务商双方的“经纪人”提供结算服务,整个体系将更加高效。
此外,爱立信在媒体业务、与思科和英特尔的合作、车联云等等各个领域,都展示了非常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
说到底,从集成商角度来说,两家的商业咨询服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底子,只是需要与网络和业务转型相匹配的,更强大的能力验证。在这个方面,爱立信是走在了前面,但华为追赶速度很快,尤其是在现网的应用上,华为的解决方案可能更加实际和讨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