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定地区传统藏式住宅现代化变革的技术性思考

2016-05-14黄小虎叶小琴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8期

黄小虎 叶小琴

【摘 要】本文从目前康定地区农牧民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住宅建筑的平面形式、结构性质和材料采购等方面对康定地区传统藏式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传统藏式住宅现代化变革提出了几种思路,包括保持现有平面布局、引进现代功能设施,改进结构方式,提升安全行和可靠度,还有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更新的办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对这些思路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化 平面布局 结构更新 构造更新

1 概述

住宅,就是供人们居住并具备可供人们生活起居的功能和设施的房子。影响住宅建设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技术条件、人文文化甚至是宗教因素等,但说到底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最为决定性的因素。

例如在北方地区天气寒冷,所以建筑的形式倾向密闭;而在炎热的南方建筑形式就倾向于开敞。又如在古代,管道技术还不发达,所以所有的住宅均使用旱厕。再如随着卫生科技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畜混居对健康的影响,牲畜棚就彻底和人居分开了。

所以,我理解的传统住宅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是传统住宅为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还有生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这种变革在城市基本已经完成,但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这种变革显得比较缓慢,甚至有些混乱。随着我国城镇化运动的深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种变革混乱尤为突出。许多农村建筑的变革通常不顾当地的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简单粗暴的城市建筑为骨,以当地建筑为皮,胡乱堆砌,尤其在四川三州(凉山、甘孜、阿坝)为甚。

本文以作者在康定“11.22”地震灾后重建的工作经历为依托,对康定地区传统藏式住宅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一些技术性的思考。这里提到的传统藏式住宅并非以康定城镇中或者周边的“伪藏式住宅”为目标群体,而是康定下辖广大农牧民住宅为目标群体。

2 传统藏式住宅现状特点的分析

2.1 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对住宅的影响

(1)在康定是农村,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几乎家家都有牲畜。传统的意义上,牲畜几乎就是康定农村家庭所有的财产。因此每一个家庭对牲畜的重视程度都很高,甚至有时会超过对人的重视,我们在进行调研时还听到有妇女生小孩必须到牲畜棚里的说法。所有人畜混居在康定农村地区几成常态。(2)由于用水条件的不便和防水技术的低下,传统藏式住宅在室内几乎不设厕所,而是采用室外旱厕,或者根本不设厕所,所有大小便均在墙角屋后解决。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注: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有在二楼通过木构架悬挑一个厕位,但粪便也是直接暴露在地面的。(3)在人文方面,藏传佛教对当地人的影响颇深,家家设有经堂。(4)传统藏式民居几乎不单独设卧室,起居室兼具卧室功能。

2.2 自然条件对住宅的影响

(1)康定地区地处高原,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因此藏式建筑多有厚重墙体,开窗较小。(2) 由于康定地区交通不便,现代建筑材料运费较贵,因此许多建筑都已传统木材作为其主要结构部件,同时由于当地建筑水平较低,作为结构部件的木材通常以堆叠的方式连接,其结构的稳定性较差。(3)由于降雨量较少,当地建筑几乎没有防水构造层次。

3 传统藏式住宅现代化变革的技术性思考

3.1 平面布局

(1)重视卫生条件的改善,严禁人畜混居的情况出现,在院落内单独设牲畜棚,且牲畜棚应距住宅建筑至少3M以上。(2)沿用传统建筑以3M×3M为基本单元的方式,采用一字型、 L型或U型方式布局,尽量减小其体形系数,达到节能的目的。(3)在功能上,改变传统建筑以木隔断作为卫生间隔墙的方法,采用砖砌现浇楼面的方式,在室内一楼或其他楼层设冲水式卫生间,并在卫生间做防水构造。同时,为了解决枯水季节的如厕问题。在建筑以外的院落内靠近牲畜棚位置设旱厕。

3.2 结构更新

(1)外部承重墙体砌筑方式不变,粘结材料有原来的黏土改为混凝土砂浆以提高墙体强度。(2)在建筑四角及其他必要部位设内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每层增设混凝土圈梁,提高抗震性能。内部采用传统木柱梁体系,木柱木梁以卯榫构造连接以加强其稳定性。

3.3 构造更新

(1)屋顶构造层次基本不变,增加条纹塑料布作为防水层,并在条纹塑料布上铺设50MM厚1:3水泥砂浆做保护层。(2)墙体顶部设100高等墙厚混凝土压顶,内置?6钢筋2根。

4 结语

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风格的传统民居改造,不能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嫁接,必须要满足当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终极其目标。

本文依托笔者在康定地区的实际民居项目设计,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总结出一点思考,供广大设计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际洪,《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7期.

[2] 杨娜,闫会春.《典型藏式古建木构梁柱连接传力机理分析》.

[3] 贾中,程世丹.《藏式建筑研究》.

[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研究所.木雅藏区建筑风貌及控制导则.2012.

黄小虎1 叶小琴2

(1.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2.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摘 要】本文从目前康定地区农牧民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住宅建筑的平面形式、结构性质和材料采购等方面对康定地区传统藏式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传统藏式住宅现代化变革提出了几种思路,包括保持现有平面布局、引进现代功能设施,改进结构方式,提升安全行和可靠度,还有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更新的办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对这些思路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化 平面布局 结构更新 构造更新

1 概述

住宅,就是供人们居住并具备可供人们生活起居的功能和设施的房子。影响住宅建设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技术条件、人文文化甚至是宗教因素等,但说到底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最为决定性的因素。

例如在北方地区天气寒冷,所以建筑的形式倾向密闭;而在炎热的南方建筑形式就倾向于开敞。又如在古代,管道技术还不发达,所以所有的住宅均使用旱厕。再如随着卫生科技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畜混居对健康的影响,牲畜棚就彻底和人居分开了。

所以,我理解的传统住宅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是传统住宅为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还有生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这种变革在城市基本已经完成,但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这种变革显得比较缓慢,甚至有些混乱。随着我国城镇化运动的深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种变革混乱尤为突出。许多农村建筑的变革通常不顾当地的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简单粗暴的城市建筑为骨,以当地建筑为皮,胡乱堆砌,尤其在四川三州(凉山、甘孜、阿坝)为甚。

本文以作者在康定“11.22”地震灾后重建的工作经历为依托,对康定地区传统藏式住宅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一些技术性的思考。这里提到的传统藏式住宅并非以康定城镇中或者周边的“伪藏式住宅”为目标群体,而是康定下辖广大农牧民住宅为目标群体。

2 传统藏式住宅现状特点的分析

2.1 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对住宅的影响

(1)在康定是农村,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几乎家家都有牲畜。传统的意义上,牲畜几乎就是康定农村家庭所有的财产。因此每一个家庭对牲畜的重视程度都很高,甚至有时会超过对人的重视,我们在进行调研时还听到有妇女生小孩必须到牲畜棚里的说法。所有人畜混居在康定农村地区几成常态。(2)由于用水条件的不便和防水技术的低下,传统藏式住宅在室内几乎不设厕所,而是采用室外旱厕,或者根本不设厕所,所有大小便均在墙角屋后解决。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注: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有在二楼通过木构架悬挑一个厕位,但粪便也是直接暴露在地面的。(3)在人文方面,藏传佛教对当地人的影响颇深,家家设有经堂。(4)传统藏式民居几乎不单独设卧室,起居室兼具卧室功能。

2.2 自然条件对住宅的影响

(1)康定地区地处高原,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因此藏式建筑多有厚重墙体,开窗较小。(2) 由于康定地区交通不便,现代建筑材料运费较贵,因此许多建筑都已传统木材作为其主要结构部件,同时由于当地建筑水平较低,作为结构部件的木材通常以堆叠的方式连接,其结构的稳定性较差。(3)由于降雨量较少,当地建筑几乎没有防水构造层次。

3 传统藏式住宅现代化变革的技术性思考

3.1 平面布局

(1)重视卫生条件的改善,严禁人畜混居的情况出现,在院落内单独设牲畜棚,且牲畜棚应距住宅建筑至少3M以上。(2)沿用传统建筑以3M×3M为基本单元的方式,采用一字型、 L型或U型方式布局,尽量减小其体形系数,达到节能的目的。(3)在功能上,改变传统建筑以木隔断作为卫生间隔墙的方法,采用砖砌现浇楼面的方式,在室内一楼或其他楼层设冲水式卫生间,并在卫生间做防水构造。同时,为了解决枯水季节的如厕问题。在建筑以外的院落内靠近牲畜棚位置设旱厕。

3.2 结构更新

(1)外部承重墙体砌筑方式不变,粘结材料有原来的黏土改为混凝土砂浆以提高墙体强度。(2)在建筑四角及其他必要部位设内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每层增设混凝土圈梁,提高抗震性能。内部采用传统木柱梁体系,木柱木梁以卯榫构造连接以加强其稳定性。

3.3 构造更新

(1)屋顶构造层次基本不变,增加条纹塑料布作为防水层,并在条纹塑料布上铺设50MM厚1:3水泥砂浆做保护层。(2)墙体顶部设100高等墙厚混凝土压顶,内置?6钢筋2根。

4 结语

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风格的传统民居改造,不能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嫁接,必须要满足当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终极其目标。

本文依托笔者在康定地区的实际民居项目设计,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总结出一点思考,供广大设计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际洪,《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7期.

[2] 杨娜,闫会春.《典型藏式古建木构梁柱连接传力机理分析》.

[3] 贾中,程世丹.《藏式建筑研究》.

[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研究所.木雅藏区建筑风貌及控制导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