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医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

2016-05-14周迎春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医消化内科

周迎春

【摘 要】目的:讨论中医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临床的有关研究,随机把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的是对照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的是观察组患者,分析2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结果。结果:在治疗之后的3个月实施随访,中医组治疗为96%的有效率,西医组治疗为95%的有效率,二者所存差异不是非常明显,故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消化内科患者予以中医治疗的效果相对好,能让患者的临床病症显著的改善,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具备关键临床运用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医 消化 内科 临床 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所接受治疗的100例消化内科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55例,所有患者都确诊是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在22-78岁区间的年龄,其42岁是平均年龄。

1.2方法

对对照组消化性溃疡患者予以常规西药实施治疗,奥美拉唑患者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0.02g,阿莫西林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0.5g,甲硝唑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0.4g,1个治疗疗程为2周,一共治疗2个疗程;对研究组消化性溃疡患者予以自拟的中药方剂实施治疗,药方为:28g白芍、28g党参、11g干姜、11g半夏、11g黄芩、8g甘草、5g黄连、12枚大枣,患者会腹胀的要添加14g莱菔子、14g厚朴,患者会胃脘灼痛的添加28g蒲公英、14g竹茹,患者会恶心反酸的添加14g海螵蛸、14g瓦楞子,患者会便秘的添加28g火麻仁、28g薏苡仁,水煎后分早晚2次共服用1剂,1个治疗疗程为2周,一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项目和指标

分析2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结果,评定方法为,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与有关体征都获得完全的恢复,溃疡已完全消失,创面没有显著的发红或者水肿的症状;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与有关体征获得显著的改善,溃疡已基本上消失,创面依然存在必然的炎症症状;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与有关体征互动必然的恢复,缩小溃疡面积,创面依然存在相对明显的炎症症状;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有关体征、创面都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或更加的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19.0)分析本研究中牵涉的有关数据,应用(x±s)表示计量资料,依照t检验的形式进行有关的检验,并运用χ2检验的方法对于本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实施检验,如P<0.05则表示组间的有关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病患实施了随访,从治疗结果来看,中医组治疗为96%的有效率,西医组治疗为95%的有效率,从2组症状改善结果来看,二者所存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消化临床中运用中医,其治疗效果相对明显,与西医组症状改善率接近。

3 结语

在消化内科的临床中,中医的运用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例如中医和法、半夏泻心汤度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中医和法可以有效祛除消化内部病邪,辅助患者调整其机体,是一种特别特殊的办法。首先,中医和法能够用于治疗胃部炎症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柴胡疏肝散为其常用方药,砂仁与良附丸在有胃寒症状的患者中加用,保和丸在食欲不振而且腹胀的患者中加用,而养胃汤在有胃阴虚症状的患者中加用等。另外,中医和法还能够运用于治疗患有肠结核、腹泻和炎症性肠病患者。其关键方药依然是柴胡疏肝散,附子理中丸在有脾胃虚寒症状的患者中加用,痛泻药方在有肝火旺盛症状的患者中加用等。

半夏泻心汤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所谓半夏泻心汤就是指由7位药物所组成,其具备促消化、调节胃肠、抗菌、保肝、抗菌等功能。半夏泻心汤的方剂包含3组4味中药材,第一组是具备辛开温散功效的夏与姜;第二组是具备苦寒清热功效的莲与芩,第三组是具备甘补调中功效的枣、参与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消化道粘膜炎患者与胃肠动力弱的患者都有特别明显的功效。经过准确诊断患者寒热多少的不一样,选取具备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予以寒少热多的患者把莲和芩的用量增加,并把枣、参、草、夏与姜的用量相关的减少,而寒多热少的患者则要减少莲与芩的用量,并增加枣、参、草、夏和姜的用量。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与胃肠道改变严密有关的综合性疾病,常常和胃肠道有关的别的疾病并发存在,例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依据实践,这疾病症状一般的表现这里就拿下面2种来说:首先,腹泻。通常在饭后尤其是早餐过后,频繁的排便,而且大便稀甚至不能成便。量不大但次数多,通常晚上恢复正常。其次,便秘。有便感但排不出来便,一般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几天甚至上十天才大便一次,而且大便颜色异常。根据上面2种症状,中医追究出现这疾病的根源为心烦、气不顺让肝气郁结,影响到胃肠。由此,中医依据症状的不一样便对症下药,给出不一样的治疗方案。治疗“腹泻”型病患,关键使用参苓白术丸制成的中成药;治疗“便秘”型病患得使用另外的中成药,像舒肝片等。其疗效评判结果为2种就是有效与无效。关键经过大便来评判,大便次数、量与颜色形状恢复正常为有效,反之为无效。

现在在消化内科临床中中医的运用成果与研究成果还是相对多的,但是想要得到更大的突破,就一定要增强方药方面的研究,提升临床运用的疗效,在研究阶段,在强调现代技术的同时,还要把中医学本身全部的优势保留下来,经过经验的持续积累和总结,构建并完善满足中医学临床的评估系统,拟定满足消化内科疾病方面的辩证规范,加强中医学在医学中的位置,继而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墨.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477.

[2]武大为.消化内科中中医的临床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5:43.

[3]罗琪明.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180-181.

[4]李墨.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01):477.

猜你喜欢

中医消化内科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