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课程构建的理性思考

2016-05-14彭艾凡

职业·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模式高职院校

彭艾凡

摘 要: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改革历来都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动力、必要性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模式构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完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的四项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构建 模式

一、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晚,在管理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大。这种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目标性。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为出发点,一些课程的设置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太大帮助,或者课程结构的安排不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是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不良的倾向。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更应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这需要高职院校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再根据社会需求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才能取得效果。这些工作的完成又一次成为课程模式构建的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改革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1.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理念不够先进

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发展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注重高等教育属性而偏离了职业教育属性,二是注重职业教育属性而偏离了高等教育属性,前者是造成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因素之一。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单纯地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设置上出现了简单的模仿本科教育的现象,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课程设置都与本科教育没有太大差别。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理论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课程资源模式势必也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素质为重点,高职院校若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其自身的办学方向也会偏向理论研究方面。但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这便与课程设置产生了矛盾。因此,指导高职课程设置的理念不先进最终对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课程构建模式的创新性不足

在当今时代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创新成为一种最为强烈的时代精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力的推动,而构成这种创新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教育的创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依旧停留在讲授阶段,即学生在教育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仍然是教师的讲授,他们是从教师口中听来的本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要具体操作便会措手不及。高职院校对专业知识的过度详解使得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更谈不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了,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都被单纯的理论课程挤占了。这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十分不利,同时也使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面临着很大的阻碍。

3.课程改革的系统性不足

高职课程改革的系统性不足也是受制于课程改革理念的不先进。课程的系统性不足对课程的质量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作,各项课程的设计和组合都是相互配合、相互搭配的。这其中存在一些经验上的优势,简单地说,课程之间的配合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因此,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改革工作也不应当是独立开展的,因为整个课程体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性,系统性不足就容易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课程改革往往都是需要鼓励才进行的,例如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中,仅仅针对软件技术课程实施了改革,其他诸如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改革要么不开展,要么即使开展了也不是同步开展。这就造成软件技术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与其他课程不配套,学生在学习中用到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或者数学公式时,数学课程还没有讲到,给学生带来了很大不便。一项针对高职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8.5%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阻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大面积改革,无法做到全面参与,具体情况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反映课程改革开展范围较小的教师数量在全部被访教师数量中所占比例很大,课程改革独立开展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引起了任课教师的重视。

三、完善高职课程构建模式的对策

1.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

重理论、轻实践是高职课程设置的一个普遍特点,高职院校应当转变这种不合理的理念,认清当前社会的需求,把握人才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不断调整,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纯劳动力资源,而是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高级技术人员。高职院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就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的技术和应用能力,而且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第二课堂,即实践实训基地,将实践课程的开展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转变理念是增强课程改革有效性的根本动力。

2.形成一套规范的高职课程改革制度

课程改革应当有制度依据,否则就不能体现这项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只有在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加强学生与课程改革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更大程度地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制度的建立应当首先对改革范围、改革目标、改革所需的师资力量储备等多项工作做出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课程改革小组,具体负责对这些制度的解释、监督工作,及时给予课程改革参与者详细的说明,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考核相关教职人员的工作。

3.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

评估标准是影响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建立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建立的原则等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于当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合理的评估,还要充分考虑评估的手段和组织形式、评估团队的人员构成。其中,人员构成是影响评估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评估人员不仅要包括相关专业的教职人员,还应适当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业中的技术人才、社会相关行业的协会和其他组织机构等,这样才能从社会不同的行业和角度全面综合地分析高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吕莉萍.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企业技术开发, 2012(8).

[2]刘淳,龙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1).

[3]李良玉.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模式高职院校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