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南峪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2016-05-14王峰忠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王峰忠

前南峪人经过五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历程,谱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坚守宗旨、富村富民的目标追求,执着自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尊重规律、创新发展的务实品格”的前南峪精神。如今的前南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中国绿色村庄”。前南峪的奋斗史及其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每位中国人,他们的事迹已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反响。前南峪精神鼓舞着每位有志之士奋斗不止,对当今社会奔小康、建小康及建设新农村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前南峪忆往昔锈迹斑斑 看今朝鼓舞人心

前南峪村位于邢台市西部60公里的太行深山区,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全村396户,1456口人,拥有耕地746亩,宜林山场8300亩。人均6分田,7亩山。

过去这里山是光秃山,川是乱石川,吃饭靠救济,花钱靠贷款。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发财基本靠偷!美女基本没有!尤其是1963年的一场洪灾,更使前南峪雪上加霜,苦不堪言。这些自然灾害没有吓到前南峪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前南峪党组织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治穷、致富。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之路。前南峪村坚持走科技兴山、生态富民之路,建起一个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29.64万株的果品生产基地,林木覆盖率94.6%,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中国绿色村庄”。2015年全村社会总收入1.99亿元。集体纯收入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1.18万元。

前南峪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山场绿荫环绕,山村绿树环抱,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邢台人的骄傲,河北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炫耀的资本。如今的前南峪:

敏锐的媒体视角这样看前南峪:《人民日报》报道前南峪选的主题是:荫庇太行。《报告文学》的选题: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中央电视台《绿色时空》的镜头对准前南峪选的主题:绿色的赞歌。《求实》报道的题目却是:世内桃源。

国家视角的前南峪: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中国绿色村庄、中国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十大名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会视角: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实习暨社会实践基地、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河北省社会主义教学实践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实践服务基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绿色乡村休闲基地。

国际视角: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

大众视角:走进前南峪,人们看到的是,蓝天、绿树、青山、碧水交相辉映。那8300亩山地是茂密的林海,村旁、路旁、河旁是绿色林带和绿色长廊,林木覆盖率达94.6%,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6.6%,村域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7000个。“村在林中、人在绿中”是对前南峪的写照。“太行生态第一村”、“天然氧吧”,美景如画,名不虚传。“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农村”的功能定位,成就了前南峪这个现代化新农村:“绿色前南峪、和谐前南峪、活力前南峪、魅力前南峪……”

前南峪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二、前南峪人精神支撑 奋斗不止

过去前南峪人哺育了抗大人,如今抗大精神滋润了前南峪这片土地,创造了“坚守宗旨、富村富民的目标追求,执着自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尊重规律、创新发展的务实品格”的前南峪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鼓舞了前南峪人奋斗不息、奋斗不止。

(一)坚守宗旨、富村富民的目标追求

几十年来,前南峪党组织一班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摆脱贫穷,治山治水,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最高追求。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实现“五好”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前南峪党组织书记换过四任,第三任老书记郭成志仍在任第一书记。在加强自身建设中,村党委会制定一套有关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制度、群众参政议政制度、党风廉政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有效地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亲民务实作风,以“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己任,克己奉公、执政为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要求。

2.确立目标,不断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翻番。

1981年,前南峪被确定为太行山综合技术开发示范区,确定了板栗、养兔、养鸡等课题,仅当年养鸡养兔两项收入达18万元,受省科委委托,河北农大林学院作为技术开发依托单位,负责片麻岩开发。1982年又从山西引进红果实生苗46万株,嫁接成品苗收入46万元,在太行山综合开发治理中,以生态经济沟为基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对8300亩山场实施立体开发,建设成为“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花果山,实现了生态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挥和有机统一。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从1981到1982,两年内兑现了支部对群众“走上柏油路、吃上自来水、家家户户看上电视”的承诺。成为河北省当时唯一的电视村,邢台山区第一个吃自来水村和用电村。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前南峪由过去山高石头多变为山绿树满坡,仅干鲜果2009年产量达75万公斤,收入68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1984年,利用当地富藏重晶石矿藏的优势,聘请浆水中学懂技术的老师,破天荒地办起了前南峪第一家集体村办企业——太行化工厂,当年获取利润20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前南峪第二年又利用当地丰富的石英石,投资150多万元,办起了工业硅厂。工业硅厂的成功兴办,为村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之后的十年内,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兴办起树脂厂、压板厂、铝合金厂、海绵铁厂、金属镁厂等15家村办集体企业,组建起企业总公司,年工业产值近亿元,成为邢台县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被誉为“邢台第一村”。

3.分配合理,利益共享,实现村民“三免、六补、二奖”制。

前南峪在集体的可支配收入中,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一块用于扩大再生产,一块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一块用于增加群众福利,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从而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前南峪,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并且做到了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残有所帮,青壮年劳力全部得以安置,所有家庭全部用上集体投资建设的秸秆燃气做饭取暖。村民享有“三免、六补、二奖”福利,饮用水、浇地、义务教育全免费,65岁以上老人每年600元养老补贴;3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年补贴900元,40年的补贴1200元,并享有保健费,医药费除新农合报销外集体全补给,旧房改造集体补助50%,按自然人口补助达到3000元,考上本二以上的学生,一次性奖励6000元,考上本三和大专的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获十星户,每星每人奖20元,九星以下,每星每人15元。如今的前南峪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发生巨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村务管理民主、规章制度健全、邻里和睦团结、社会秩序安定,村民安居乐业。

(二)执着自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几十年来,前南峪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走集体道路,聚集全村百姓力量,敢叫日月换新天,不畏艰难、拼搏进取,靠执着自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战胜了困难,换取了胜利。他们在这里的具体做法是:

1.从实际出发,坚守自信,走自己的路。

在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人们说的一个“分”字。但是前南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跟在“分”字后面“盲”动,而是顶住了极大地压力,坚持了他们的“专业承包责任制”。因为前南峪村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其一,前南峪的领导班子不是散班子、懒班子,而是干在百姓前面,始终领导百姓艰苦创业的坚强的班子。如果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分到各户的做法,相反倒是极大地削弱百姓高涨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随之削弱前南峪的生产力水平。其二,当时,前南峪的治山行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并已经见了成效。如果分下去分到各户里,那小栗子树和小苹果树没有技术力量的人家就会管坏管死。如果发生了病害再一传染,几年后都死掉的事也可能发生。那么剩下的6条大沟呢?只能是面临停止改造的命运了。所以,郭成志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顶住了可以说是天大的压力坚持不分的,这也是村里绝大多数坚决支持他们的支书的根本原因。况且,当时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又有他们当时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可以实行的内容,不一定非要实行一个“分”字,从而毁坏前南峪人得来不易的成果。

2.治山治水,战天斗地,创出非凡业绩。

坚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南峪是个“山上和尚头、下雨遍地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的穷山村,特别是1963年的一场洪水把前南峪冲得家破山荒:近400亩耕地被毁,不多的果树也随水漂走,全村发生246处泥石流,30多户外出逃荒要饭。在灾难面前,前南峪人执着自信地承担起这一切,党组织一班人迅速行动,团结群众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带领村民进行了第一次艰苦而漫长的创业,5年垫地,5年上山植树,3年兴修水利,7年治山……他们拉土造田,植树治山,在改善环境、重建家园的征程中,共投工200万人次,动用土石700多万,使用炸药21.6万公斤,先后有4人因工牺牲、8人致残,治理山场8300亩,栽种各类林木100多万棵。凭着那份执着自信,在几十年奋斗下,将前南峪打造成了“太行山最绿、最美、最富的地方”。

三、前南峪精神难能可贵 给人启示感人至深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 ‘软骨病”。前南峪每位党员干部,都念念不忘党的崇高信仰,正是有了这种理想信念,才创造了前南峪精神。前南峪精神难能可贵,给人启示颇多。笔者认为感人至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一个好带头人。大家都知道,雁无头不飞,火车无头不走。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奔头。郭成志的“三观”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一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苦乐观;二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生态观”;三是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观”。

东留善固吕廷祥书记说过一段话,就让人特别佩服,他说:“干部的动力来自群众的信任,我始终认为,既然老百姓相信咱,叫咱当家,咱就得豁出命来,叫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让乡亲们感谢共产党的恩,说社会主义好!”这就是一名基层干部对党的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说:“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

第二,要有一个坚强、团结、稳定、廉洁和干事、创业、为民的领导班子。

毛主席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在农村干部建设上,始终坚持“五要”:一是认识要请;二是导向要明;三是风气要正;四是程序要严;五是效果要好。

新中国成立后,前南峪党组织书记换过四任,而且第三任老书记郭成志仍在任第一书记。老书记郭成志常说,一个班子,不团结不行,团结了不廉洁不行,既团结又廉洁不干事也不行。书记的话,在情在理,掷地有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总结。在加强自身建设中,村党委会制定一套有关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制度、群众参政议政制度、党风廉政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特别是党的三会一课制度50年来执行不间断、不走样,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有效地促进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高。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亲民务实作风,以“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己任,克己奉公、执政为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要求。

第三,要有一套创新发展的长远规划,始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几十年来,前南峪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1964年开始的第一个20年规划全面落实,到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围绕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规划环环紧扣,紧密衔接,力促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要保持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

前南峪村是“抗大”所在地。正是在“抗大”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优良传统的熏陶下,前南峪才有了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几十年来,前南峪在今天村党委、村委会一班人带领下,志在青山,敢于向贫困宣战,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锐意改革,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带领群众靠科技兴山、生态富民,靠艰苦奋斗精神,把一个贫困落后的穷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群众由过去“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一跃成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明珠”,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共同富裕。

第五,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立足自己实际,找出一条适宜村情发展的路子。

前南峪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上级领导参观考察比较多,这个说该这么做,那个说要那么干,对领导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坚持立足村情、统筹考虑,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抉择,做到“量身裁衣”。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采取了专业队集体承包,山场、企业全都集体经营,2009年,集体企业总产值达1.18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70%,集体纯收入1956万元,村集体之所以每年能拿出大量资金发展再生产,增加公共设施和提高村民福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集体经济的实力不断壮大。

第六,要有一套既能体现按劳分配政策,又能让全体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分配制度。

前南峪在集体的可支配收入中,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一块用于扩大再生产,一块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一块用于增加群众福利,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从而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前南峪,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并且做到了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残有所帮,青壮年劳力全部得以安置,所有家庭全部用上集体投资建设的秸秆燃气做饭取暖。村民享有“三免、六补、二奖”福利。

前南峪的奋斗历程历历在目,前南峪精神当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