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虬髯客传》中的空白艺术

2016-05-14董玲玲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省略

董玲玲

摘 要:《虬髯客传》作为唐人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地位,笔者认为其中空白艺术的运用为之增添光彩。本文主要从空白艺术的角度,从人物形象的间接描写,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心理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三个层面,分析《虬髯客传》中空白艺术的具体运用及带来的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虬髯客传》 空白 间接描写 省略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之处。画面上留出的空白不是普通的白纸,素有“计白当黑”之说,其用意在于将真正的艺术想象空间及作品所表达的意蕴留给欣赏者,用最少的笔墨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空白不仅是绘画艺术的灵魂,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甚至哲学思想,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艺术门类,比如音乐中的歇拍、书法中的“飞白”等等。

文学创作中的空白主要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省掉或虚写一部分,比如情节,描写,场景等等。在文学创作领域,空白艺术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古代文论中,对他的论述可谓是帛册盈箧。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严羽的“凡得妙处全在于空”,......真正好的文学创作,其文本意义应当是含蓄的,布满空白的。

空白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情节或场景省略造成的“空白”、语言省略造成的“空白”,虚写或间接描写人物形象造成的“空白”,使得不同的文本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虬髯客传》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与空白艺术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

(一).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

情节的省略是指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有意运用不连贯的手段,使情节以跳跃的方式前进,最终作品更快地趋向高潮。情节的省略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体现作者对情节的取舍。《虬髯客传》篇幅虽短小,但在如此小的空间能够演绎如此生动完整的故事,与情节的恰当省略离不开。

比如,文本中:

促鞭而行。 及期,入太原,果复想见。

如期至,即虬髯与道士已到矣。

为了变换场景,交代更多的内容。《虬髯客传》中的情节大多以跳跃的方式前进,出现了“及期”,“如期”这样的时间短语。而这之间发生的事情作者并未交代,留下“空白”,引发读者想象。同时,时间短语的运用,以上情节的省略,使得文章显得精致凝练。

再比如,虬髯客与李靖,红拂女相识后一起喝酒的场景:

客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曰:“不敢。”于是开革囊,取一人头并心肝。却头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负心者,衔之十年,今始获之,吾恨释矣。”又曰:“观李郎神形器宇,真丈夫也,亦闻太原有异人乎?”

虬髯客出场没多久,就出现了“取下酒物”这一个诡异的情节,让人脊背发凉,给人一种突兀感。作为读者我们不禁发问,虬髯客和此人经历了什么。然而作品并没有交代,而是以一个“又曰”开启了下一个话题。一张一弛,笔锋一转,给文章的情节留下“空白”。

情节的留白,首先使读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文本中来,结合作品及自己的经历做合理的理解、填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兴味盎然,其审美活动是开放的,自由的,而文本也在读者的参与中更加耐人寻味。

同时,情节的省略除了使文章紧凑、高度浓缩外,还带来另一个审美效果:情节曲折跌宕,波澜起伏。这种中断的,不连贯的情节,给人一种突兀感,让人始料不及,而且也是情节一曲一折,一起一伏。这种情节发展与读者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是一致的。

(二).人物形象的间接描写造成的艺术“空白”

间接描写或者侧面描写是一种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它不是直接对所写人物进行忠实的摹写,而是超越模拟,用虚其形存其实的方法来刻画。虽无其形。但我们却能真实的感受到所写的事物充盈在我们的头脑里、作者的语言间。

文中人物李靖,整理文本,直接描写只此一处:

一日,卫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距见。

该句只传达了两个信息:李靖乃卫公,身份是布衣;献奇策,说明此人有一定的学识才智。这时就需要间接描写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了。

首先,红拂女眼中的李靖:

曰:“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

红拂女侍奉司空杨素时间久矣,阅尽天下名士都未曾留心,可以说是一位心高气傲的女子。面对只有一面之缘的李靖,红拂女不畏杨素权威,甚至愿意抛弃一切与之私奔,这一间接描写可以体现出李靖确实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人才。

再者,虬髯客中的李靖:

又曰:“观李郎神形器宇,真丈夫也,亦闻太原有异人乎?”

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极人臣。

而在虬髯客的眼中,李靖的形象更为丰满:虽是布衣之族,却穷且志坚;不仅学识才智过人,而且气度不凡,乃真丈夫;辅佐清平之主,也定会身居最高位。

甚至在文章一开头不羁者杨素的眼中,李靖也给他留下了非凡的印象:

一日,卫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距见......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阅,收其策而退。

这一间接描写可谓是神来之笔,一箭双雕,既丰满了李靖的形象: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器宇轩昂,不畏权贵,心系天下豪杰。而且也丰满了杨素这一人物形象:他虽恃宠而骄,却不暴虐,面对李靖的“狂言”,没有下令逐之而是肃然起敬。而且也与李靖这样的“奇士”交谈甚欢,也可看出杨素并非昏庸草包,只是被荣华富贵暂时冲昏了头脑。

综上,在人物刻画上,作者运用了间接描写造成的空白,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想象。不同的读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对人物的外貌,性格,气质进行再联想、填补。既发挥了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使得人物形象具有生命力。

(三) .心理描写层面省略造成的“空白”

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往往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多种描写方法。但人物的心理由于其复杂、微妙而很难驾驭。特别是《虬髯客传》由于文言语体表现力的限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作者使用空白来将这一艰巨的任务抛给读者,借助读者的思维来破译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比如,当虬髯客见到李世民这一场景:

虬髯默然居末座,见之心死。

李世民虽“神清气朗,貌与常异”,但虬髯客也并非等闲之辈,一句“见之心死”,一个动词“默然”,就让虬髯客彻底败阵,再无叛逆之心。虽然也间接描写出了李世民非凡的人物形象,但读者更为关注的是这一突兀转折背后的心理:虬髯客见到李世民是怎样的心理状态?这一心理描写的省略正好给读者留下玩味的空间,让读者去揣测虬髯客的心理活动。

从艺术角度上来看,如果作者绞尽脑汁、费尽笔墨的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只是使读者感觉“即之惨然,而索然无味”。正如李渔所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

综上所述,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使作品最后完成,艺术作品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而要调动接受者的想象力,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冈布里奇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无疑得允许观者保留弥合鸿沟的方式,其次必须给他提供一个屏幕——一个空白的或不确定的区域——以使他能在上面投射所期待的形象”。

这里第二个条件就是艺术作品应该给读者留有大量空白,它是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前提。《虬髯客传》中的“空白”运用,使得人物形象丰韵,情节紧凑曲折,整部作品精炼精致,可谓尽得风流。而在这种艺术空白美中,读者通过思考,想象也享受到了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虬髯客传》.杜光庭.第一范文网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省略
《雷雨》会话主语省略类型和特点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十大省略现象剖析
不定式省略to的十种情况
省略与替代的学习要点
省略
省略
浅析英语中的省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