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地球”汪剑超:要公益情怀,更要商业规则

2016-05-14

中华儿女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华儿女分类公益

“到底是做慈善,还是做一个虽然有公益性质,但是是一个生意,一定要分清楚”

一包240公克重的垃圾,由几本旧杂志、几只不锈钢杯、一堆塑料瓶子和利乐牛奶包组成。它静静躺在成都市锦江区比利华小区田阿姨家中,即将开始一场与其他垃圾大相径庭的旅程。

出门前,它被田阿姨贴上一张二维条形码,这让它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小区里有一排像ATM机一样的垃圾回收箱,专门负责接收这类已经被细致分类的垃圾。随着条形码“嘀”的一声,它的体重立刻被计算出来,换算成积分,计入田阿姨的账户。当天夜里,它与其它回收垃圾一起,出现在锦江区的某个半露天垃圾场。和其它垃圾场的脏乱差不一样,这里异常清洁,纸制品、塑料、金屬都分好类整齐地堆在一起。这包垃圾在此被扫描录入,在垃圾分拣线上找到自己的同类。它将在几天内被送往处理厂,经过重新制作,再一次诞生。

这一次与众不同的垃圾回收过程,来自“绿色地球”——中国首家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的企业,通过积分兑换激励与精细化信息管理的模式推进环保。

绿色地球的灵感来自一家名为“再生银行”(Recycle Bank)的美国公司。住户每投递10磅可再生垃圾,再生银行向住户支付5美元,划入专门开立的银行卡里,住户可到参与到该计划的商家消费。

绿色地球则为这套良性互动的机制设计了更接地气的中国版:为每户开设账户,进行细致的垃圾分类指引,根据积分进行回馈,以持久、稳定地推进垃圾分类。现在,绿色地球的服务已经覆盖了成都136000多户家庭,超过40万居民个人。

“绿色地球”执行总裁汪剑超是一位“80后”。他曾在微软中国先后担任研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目睹因城市生活垃圾缺乏分类回收而导致的严重环境问题,汪剑超与“绿色地球”创业合伙人下决心用“80后”的独特方式“信息化与用户体验”解决这个现实难题,设计了垃圾分拣信息管理系统,并应用到生活垃圾的深度分类处理当中。他说,绿色地球希望用现代方法,推动中国城市垃圾回收的产业革命,对垃圾分类行业作出重新定义。

垃圾分类,让居民从“会”到“做”

《中华儿女》:在你看来,目前中国的垃圾处理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汪剑超:拿一个数据来说,2011年成都市每天中心城区的垃圾清运数量是5000吨,现在加上整个大成都范围的话,一天是8000吨。这些垃圾去哪儿了?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填埋。像成都把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作为填埋场,现在垃圾已经和两座山的山头平起来了。这种填埋方式的问题是,像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这些有毒有害的垃圾,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填埋以后产生的气体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渗透到大气里可能会产生爆炸。另外一个常用的方式是焚烧。焚烧的问题就是:第一我们的垃圾没分类,里面混了厨余垃圾等,烧不起来,要额外增加一些燃料来助燃,这是对于能源的浪费;第二就是因为未分类垃圾的含水量高,导致在焚烧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出剧毒物质二噁英,排放到大气里面。还有铬、镍等重金属,如果不做好尾气的有效处理,也会直接进到大气里面,是很危险的。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像厨余垃圾,如果分好了的话本来是能够作为很好的堆肥原料的。更不要说大量的可回收垃圾了,比如塑料瓶、纸板这些,和别的垃圾混在一块被污染了,环卫工人拣不出来,就无法再回收利用。所以真正有效的、长远可持续的去控制城市垃圾问题,一定是要从源头分类开始。

《中华儿女》:推广垃圾分类的难度在哪里?

汪剑超:垃圾分类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仅只是从媒体上宣传,或者让大家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就够了。而是要教育到每家每户,从小朋友,年轻人到老人,都要知道具体该怎么分。第二就是会了以后,从“会”到“做”又是一个门槛。可能你很辛苦地分好了扔进垃圾桶,但邻居没有这样做,一袋厨余垃圾全都倒进去,那你的努力也白做了。所以垃圾分类还有一个困局在于,一个人做,50%的人做,甚至90%的人做都不够,必须要百分之百的人做它才有意义。

《中华儿女》:绿色地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汪剑超: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系统的体系来支撑,让居民从“会”到“做”,保护那些愿意做而且真正开始行动的人。我们有专业的垃圾分类回收箱,长得像一台ATM机,它直接独立于小区的普通垃圾桶。这样就能让小区里5%、10%真正行动意愿很强烈的居民开始做起来,由他们慢慢地去带动更多的居民。

我们的垃圾回收也不是通过环卫工人,而是一家专业的清运解决方案提供商。工人把可回收垃圾单独收走,收到我们自己的分拣厂里面,进行再生资源下一步的细分类、打包等预处理,最后销售给用这些原料做加工的再生资源企业。

《中华儿女》:绿色地球有哪些创新的模式?

汪剑超:比如我们增加了实名制和积分设置来鼓励和影响民众。你每天扔一次垃圾,微信上就发一条消息告诉你今天得了多少积分,感谢你对垃圾分类的努力。这也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做一件事情能够得到反馈,他就会越做越有劲头。

我们用二维码的技术来帮助识别每袋垃圾的来源,二维码连着一个绿色地球的账户,根据用户扔了多少分类垃圾来计算积分。用积分可以换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还有像QQ充值、话费充值等,有实质的一些回馈。

“90后”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中华儿女》:从软件工程师到公益创业者,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汪剑超:要学的东西非常多,从财务、团队管理、企业经营等方方面面。但我觉得最大的转变实际上是心态上的变化。这几年通过做这件事情,慢慢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在于去完成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纠结在眼前的收益是多少。以前在企业里,这些烦恼会更多一些:比如为什么年底了我的工资涨得没别人多?真正出来以后,心态会更加开阔一些。虽然烦心事也很多,但是整个心态用口语化来说,更“皮实抗造”,好多事情能够看得更开,得失心没那么强。

《中华儿女》:作为执行总裁,你是“80后”。绿色地球的团队也都是年轻人吗?

汪剑超:现在主体是是“85后”左右,“90后”逐渐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基本上是非常年轻的一个团队。其实说起来“90后”也都20多岁了,他们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好的东西,包括对于理想和想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坚持。虽然说从性格上来说,肯定是一代一代都有不同的性格,他们说话直接,思维活跃,但我觉得这些不是缺点,是优点。只有充满了创造力,鲜活思想,才能真正去做好公益的事情。有人說“90后”不靠谱,我觉得挺靠谱。未来的希望已经逐渐地从我们些“70后”、“80后”慢慢地转移到他们身上了。我们要给他们更多支持,让他们去发挥价值和能力。

用符合商业规则的方式来做公益

《中华儿女》:绿色地球承载了一个公益使命,但它同时也是企业。如何平衡两者?

汪剑超:是的,我们是企业,这一点非常明确。我们是用符合商业规则的方式来做有公益性质的一件事。我有一个理念就是,如果我们想做到更大规模和影响的话,一定要用商业的手段去做。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就是后面有一个商业逻辑在驱动:每个人都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才会有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本身没有好与坏的性质区别,想去做好事的话,用商业这个工具能够做到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现在,有情怀、想要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去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以后整个大的趋势就是这样。甚至还有一个说法:再过30年、50年,所有的企业都是社会企业。

《中华儿女》:社会企业跟公益组织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

汪剑超:我觉得核心在于各自成长路径的差别。现在社会企业这个词特别火,也是公益组织发现自己的一个困境:它不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需要有捐赠、基金来支持他们做事情。但实际上民间的公益机构是分两类的:一类确实需要捐赠去持续,还有一些公益机构做的事情实际上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比如说有些扶贫项目,把少数民族的一些手工艺挖掘出来,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收入,健康的发展下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我到底是做慈善,还是做一个虽然有公益性质,但是是一个生意,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分清楚以后做事情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拿社会企业来说,你的能力就在于你的产品是不是够好,故事是不是讲得漂亮,成本控制、生产、营销的流程做得好不好,客户服务做得好不好。这是最大的差别。

《中华儿女》:所以对绿色地球来说,它的公益目的和商业目的是可以统一的。

汪剑超:是高度一致的。政府想做垃圾分类,花很多钱还做不好,通过采购我们的专业服务,能帮他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们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收入。我们也为居民提供一个价值:居民想参与垃圾分类,想体验绿色生活。而他们成为我们的长期用户,也让我们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

《中华儿女》:所以绿色地球是不接受捐赠的?

汪剑超:对,我觉得这也是企业最有尊严的一个活法。包括我们也不去求政府:你给点资金、给点项目吧。我们是希望政府用对等的身份来采购我们的专业服务,我们是一个供应商和服务商。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长期的,绝对的方向。

《中华儿女》:绿色地球从诞生到现在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汪剑超:困难一直都有。从最初一个想法到落地,充满了对自己的疑问和不确定。后来慢慢的做起来了,社会上有一些质疑,也面对很多压力。再往后大规模的开始扩展,团队上又出现了断档,运营的专业度也需要提高。未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还会困扰我们。但是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从无到有,到变成一个行业,我们完全参与见证了这个行业的产生。这是我们觉得非常自豪的事情。

《中华儿女》:绿色地球将来的目标是什么?

汪剑超:我们想用十年的时间去引导一千万中国家庭用更加绿色的方式来生活,这是最长远的目标。具体到日常工作,就是每天有更多的居民开始参与垃圾分类,我们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让他们能够持续地做下去。

《中华儿女》:对于想要从事公益创业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汪剑超: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我想唯一的建议就是每天不断地去充实自己,学习新的东西,真正做一点行动上的事情,让自己朝梦想近一点。不管是看一本有价值的书还是去参加一次公益志愿者活动,都是行动。我觉得行动是胜于一切的,只要每天都在行动,日积月累就一定会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中华儿女分类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再出发
影响我一辈子的曾经陪伴
公益
与《中华儿女》的美好遇见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