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的“百家争鸣”
2016-05-14
在互联网时代,书香一直氤氲在热爱读书的人周围,如同空气,亦触手可及
互联网的世界是平的。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无不充斥着科技、通信领域闪电般迅速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带给人类的震撼和新的生活方式。
同样,科技的进步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读书方式。互联网时代,经史子集、老庄周易,人文、自然等众多门类的书籍可以尽收“网”底,尽在指尖。与此同时,大众也可以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海洋中,点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杂志、电子期刊。
传统纸媒也在互联网阅读时代通过网站、APP推送能够代表各自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阅读内容,去拥抱进程飞快的数字化阅读时代。各类阅读平台、微信公号、阅读APP都以自己的情怀和方式去传播并影响这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互联网+阅读”,还是“阅读+互联网”,知识传播从未如此迅捷,而阅读知识量也从未如此丰富,甚至大有数字化时代“百家”阅读争鸣之势。
移动互联网阅读从哪里来?
1994年12月15日,美国加州网景通信公司的网景浏览器1.0正式版发布。随后还引发了微软IE浏览器与之竞争,网景落败,市场份额逐渐缩水。但浏览器的出现,实现了文件、信息在网络上的交换。早在2014年,根据国际在线数据统计网站“互联网实时统计”(Internet Live Stats)的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已经超过10亿,且仍在急速增长。
随着网站的兴起,网络文学开始繁荣。根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2.97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289万,占网民总体的43.1%。
1995年,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即1G出现,但仅限于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到1996、1997年,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2G)出现,以数字语音技术为核心,增加了接收数据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的2G或者2.5G网络网上冲浪、上网阅读,尽管网速有些慢,而且存在信号覆盖有盲区的问题,但网络阅读已是大势所趋。
到现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以及4G通讯技术的普及,上网速度加快,并覆盖到全球多媒体移动通信,使得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何人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传送数据,并为网络、手机阅读提供极大便利。
2008年,Apple Store,Android Market(现Play Market)的出现,引发了手机APP数以百万的增长,这其中,自然包括各类阅读APP。
除了琳琅满目的阅读网站、读书APP,自然少不了电子读书器的发明,比如亚马逊、汉王、翰林、方正旗下电子阅读器的开发,不仅可以使读者在电子图书商城购买电子书,还可以将下载好的资源存放在阅读器上阅读。
以Kindle为例,2007年11月19日,第一代Kindle电子阅读器发布。在2012年12月Kindle中国电子书店上线时,不同于网络文学的“高歌猛进”,传统出版物的电子阅读市场仍处于开发阶段。在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张文翊及其率领的 Kindle 中国团队的推动下,Kindle 在中国的出版合作伙伴已经从2012年时的 100 家增长到了近 600 家,电子书选品增长了 12 倍,达到 30 万册,促进了传统出版物的电子化阅读市场开发。
尽管Kindle的主要功能是电子读书器,但在数字化读书时代,在促进大众习惯付费阅读的同时,Kindle团队也为大众推荐书籍,来“引导一种阅读方式”。比如Kindle待机状态时,首页总会出现一本推荐书的书封。
每一个平台、每一种阅读器都在通过自己的视角和定位为数字化阅读时代的人们提供不同的阅读口味和书籍,促成无形的、多元的阅读环境。
传统书店转型,喧闹时代觅方向
在一个夜晚/因为一本书/内心的激情突然如潮水一样蔓延出来/在那一瞬间/你可以成为任何人/成就任何事——许知远
单向空间,原单向街·图书馆。这座2005年底成立的图书馆,是大师级作家、导演、艺术家都喜欢的聚集地。从这间书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创立者的精神追求,“单向街”,出自德国思想家雅明的同名作品《单向街》。
在互联网浪潮中,空间、时间都不再成为限制,传统的书店都在向移动端转型,单向街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其转型得依然个性化十足、令人惊艳,为读者奉上了全媒体时代中的多感觉盛宴,从视觉、听觉再到味觉。
从“单向街”更名为“单向空间”,作家、出版人许知远说,是去“创造一个更大的,立体性的精神空间”,但他更希望自己的新媒体阅读产品可以去影响、引导读者而非迎合。
其中“单读”APP,“单读”微信号拥趸甚众。一句“阅读无处不在,We read the world”,为文艺工作者点灯,为读者提供别具一格的思潮引領。干净的页面设计,令人欣欣然往之,愿意偏安汪洋大数据中的一处,一品书香,只为无目的、纯粹的阅读。
在喜马拉雅电台,“单读”已经达到2300万听次,由单向空间许知远亲自担当主播,一起与听众品味书香,阅读这个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在商业化进程促进的新型读书方式中,许知远无不期冀,身处喧闹之中,可以为这个时代提供一些价值。尽管他已经迈向移动互联网阅读,他还是希望能看到那样的一幕: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穿行的年轻人都能夹着一本书,而夹着的岂止是一本书呢。
自媒体领读,倾听文字心声
你说:想要的幸福,就只是要让思想忙碌一点/你说:所谓自信,就是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你说:除阅读以外,再没有其他热爱/你说:准备做一个诗与书的子民——摘自十点读书会会员“招募令”
从微博逐步覆盖微信、电台,“十点读书”拥有近三百万粉丝,并延伸发展出“十点读书会”、“她读”、“小柚子童书”等读书平台,俨然成为自媒体界引导读书风潮的“Super Star”。
“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对互联网和读书情有独钟。他喜欢浏览豆瓣、关注电台、游走网络博客、社区,因为热爱分享,热爱读书,在闲暇时光总会不断地去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读书平台,选择推出怎样的书,某种程度也代表着平台创办者的追求和思考。
2015年的世界读书日,“十点读书会”秉持“倾听文字的心”正式宣布成立。在十点读书会的微博平台总会分享不同书籍的精华摘要,成为热爱读书、热爱文字的朋友们必看的读书“大V”。
点击浏览,总有一些句子戳中人心。“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十点读书会如同一位从岁月时光缓缓走来的朋友,在鼓励、在诉说、在告诫、在聆听……
2016年3月,“十点读书会”推出“十点共读”栏目,由一名主播带领微信端参加共读的用户10天阅读一本书,每一天的共读包括主播录音、精华梳理、记忆点、思维导图和阅读话题。
十点读书会提出自己的选书标準——“避免平庸”,并且选出各大书籍评分榜平均7.5分以上,评分人数不低于15000人的书籍分享给用户。在樱花始盛开的三月,十点读书会以“建立你我的阅读兴趣”为主题,通过微信平台领读东野圭吾的作品《解忧杂货店》这部被誉为继《白夜行》之后最受欢迎的作品。
一位共读负责人说:“由于版权问题,我们不会提供任何实体书和电子书,也禁止小伙伴们在(微信)群内分享任何电子书资源。”
通过共读,十点读书会为读者打开移动互联网阅读的一扇窗。
有声书香,幸福影响力
提到有声阅读,不能不提到樊登读书会。樊登读书会APP在正式上线10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超过10万付费用户,同时还在全国成立了14家省级分会和68家市级分会。樊登读书会致力于帮助3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每年一起读50本书。
读书会创始人樊登,是一位前央视主持人,也是资深讲师和深度阅读爱好者。
2013年10月,在一次企业家口才工作坊,樊登与另两位樊登读书会联合创始人郭俊杰和田君琦相遇。他们在聊中国人读书的现状时,发现国人在读书方面确实存在几个问题: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什么书;读书效率不高。于是,他们在想,能不能针对这三种“问题”人群做些事情呢?
第二次碰面时,三人在南京,伴着咖啡香味,谈读书、谈移动互联网阅读。当想到“在中国,每多一个人读书,就多一份祥和”的美好愿景时,他们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想明白就开始干!于是,带着这份“祥和”的使命,樊登读书会成立了。
最初,樊登读书会通过邮件的形式,将每一本书的解读用PPT形式发送到用户邮箱,“一本书大概20页PPT,3000字左右”。随着微信的流行和普及,读书会开始在微信平台上以音频、视频的方式为用户解读书籍。
读书会的一名小编分享:“那时候樊老师讲课是通过微信群,拿着两个手机同时录制口播的方式给会员们做解读。每次语音60秒,一节课50分钟,就要录50次语音。由于技术原因,最多只能同时给两个会员群进行直播,名额一共只有1000个,没办法进群听直播的会员只能等我们把所有的语音片段收集整理出来,传到微信公众号之后才能听课。每周的进群占座成了最美好的回忆,颇有几分当年考研时的味道。”
2015年6月15号,樊登读书会APP 1.0版本正式上线;同年11月,APP上新设“笔记漂流”的功能,轻社交的模式让会员有更多线上互动的机会。樊登读书会3.0时代也随之到来。
关于APP选书的标准,创始人之一兼CEO郭俊杰介绍:“选书一定要唯用,可以学以致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家庭:包括亲子类、夫妻关系;一类是事业和管理类;最后一类是心灵类书籍,帮助更多人调整自己的状态。”关于受众,郭俊杰坦言,深度阅读爱好者和学习时间自由充分的大学生则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现在我们80%的用户都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属于中产阶级,自己有读书需求。”
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来引导大众读书,同时在选择书籍种类时偏重于工具性、实用性、心灵成长,加之以他们付费会员制的运作方式,使得樊登读书会成立到现在有着忠实且稳定的用户群。2016年第一季度,加入读书会的会员数已经超过2015年整年的会员数,尤其3月份一个月,会员人数达到15000人。
相比较传统读书会,郭俊杰说道,“樊登读书会从成立之初,商业模式就界定得非常清晰,商业化经营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同时线下分销渠道的服务也为会员打造了全新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
2016年1月25日,樊登读书会与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联合推出移动读书节目《书影随行》。在上海地铁、公交的移动电视上,读书会以解读过的书籍为原型,加工成更浅显易懂、适于移动媒体播放的3分钟卡通短片,把书中的精华、亮点分享给候车、坐车的乘客。
在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樊登读书会组织“知识秀”活动,邀请学识大咖,现场“秀知识”,并在线上直播,传递到各个分会场。
郭俊杰认为,传统纸质阅读和移动终端的阅读是相互促进关系,“很多在樊登读书会APP上解读过的书籍,已经脱销了。我们的目的是促使大家回归阅读,并且慢慢喜欢上阅读。我们也鼓励大家在听过书籍解读之后,再买实体书来认真学习和阅读,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然而,“听书”类型的APP非常考验选书人的品味和价值取向,郭俊杰这样回应:“如果想象成每个人都是社会知识网状上的一个节点,那么一定会有很强壮的节点和很弱的节点。如果强壮的节点能做一个小团队,同时又能选定一个价值观方向,比如我们读书会的价值观就是要让用户生活更幸福,在这样一个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我们针对的想读书、不知道选什么书的用户,带给会员好的引导和帮助,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点开LOGO似咖啡杯的读书会APP,仿佛有袅袅咖啡香伴着书香飘然而出。APP只有简洁的三栏分类,“读”、“书”、“会”,设计简约新颖,只为读书听书。
这是最喧闹的时代,也是最便捷的时代,拥有着一切可能。我们可以在图书馆捧起《文学回忆录》《流浪者之歌》;我们可以在咖啡书店、时尚书吧,翻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白夜行》;我们也可以因为一张“网”,在方寸之间通过互联网读《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一个人的朝圣》,听喜马拉雅电台中“罗辑思维”“原味读书”……在互联网时代,书香一直氤氲在热爱读书的人周围,如同空气,亦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