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人生不是用来虚度的
2016-05-14
受到争议的时候,跟所有人去解释,或者跟人吵架,那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我
提起安意如,或许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娴静的古典美人。不仅仅因为这个名字本身蕴含的诗意,更因为她笔下的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诗三百》……她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用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打开方式”进行另类呈现,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古诗词热。
走近安意如后发现,她并不是只读圣贤书的乖乖女——相反,个性洒脱直爽,还有点男孩子气;她“财商”颇高,理财有道,谈起自己管理公司时的门道,颇有些“霸道总裁”的风范。或许,这位“80后”作家吸引许许多多年轻读者的,除了她笔下的美丽文字,还有她丰富、明朗又真实的性格。
“黑马”不觉得自己多么优秀
“人生很重要的是你明白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方式去打这片天地,我可能比别人更幸运一点,很早就知道我要什么样的生活,又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写作。其它的东西我就不多求了。”采访开始,她的一番话就颇有哲学的味道。
安意如出生在皖南。或许家乡的明山秀水孕育了她性格中的诗意。但是她也有爽朗直率的一面。“我的性格其实是很北方的”,她说,“一向有话直说,最不喜欢磨磨唧唧的人”。
从儿时起,病痛就伴随着她,导致她行走艰难,成长的很长一部分时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父母一直带着她到全国各地寻医访药,或许是由于这段到处奔波的经历,让她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成熟。
由于身体的不便,也因为没有太多伙伴可以交流,她便埋首书本。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乃至佛经,只要能接触到的书,她都大量的翻阅。读书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也造成了她的严重偏科。“语文老师爱我爱到不行,理科老师看到我却又气又无奈。”
2004年开始,安意如开始在BBS上发表文字,并在出版界崭露头角。她的第一本书《张爱玲画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再之后就是令读者熟知的解读古典诗词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诗三百》等。
2006年《人生若只如初见》出版后,她成为当年出版界的黑马。从默默无闻的少女到置身镁光灯下,马不停蹄的参加发布会、签售会,接受媒体采访……2012年,她上榜中国作家富豪榜,位列第17名。
20岁就成为畅销书作家,很多人会聚焦于她的年轻与才华。对此,安意如却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即使今天,在我看来网络上依然卧虎藏龙。我的一点所谓的文字才华只是用对了地方,遇到了合适的平台被大家认可了而已。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多么优秀。”
在路上是最好的写作方式
旅行是除了写作之外,安意如最喜欢的事。
当《人生若只如初见》出版后,她揣着稿费跑去了云南旅游,从昆明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一玩就是半年,直到被出版社的编辑“召回”北京。
成为作家,名气来的出乎意料,但最令她欣喜的,却是“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不用依靠父母,自食其力,又能想去哪就去哪的工作”。
她带着自己心爱的老笔记本电脑,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在云南、在西藏、在香港……对她来说,“在路上”是最好的写作方式。
她尤其爱西藏。信奉藏传佛教的她,对西藏的感觉既不陌生神秘,也不荒凉、苦寒。而是“一到拉萨就融入当地,仿佛这么多年从未离开”。
对安意如来说,写作与旅行成为生命中并行的两条线,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延伸中滋养着她。
安意如的古典诗词系列作品一直在延续。201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作《安得盛世真风流》。在书中她沿着《全唐诗》的流脉,以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和独树一帜的视角,从李世民、杨广、魏徵等人的诗歌作品开篇,一直写到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为读者展开至美的唐诗画卷,其中不乏《静夜思》、《春晓》、《春江花月夜》、《黄鹤楼》、《蜀道难》这些传世经典。
写自己的书,过自己的生活。直到现在,安意如都对“美女作家”之类的头衔不以为然。她说,自己不可能化成清风去做人们心目中的“女神”,也不想背那种“偶像包袱”,不想去刻意营造一个形象。
“有时拍照需要穿旗袍,我说,这是为了打造公众形象,旗袍只是我的工作服”,她爽朗地笑着,“平时都是什么舒服穿什么。”
对话安意如:
《中华儿女》:新生代作家的走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你怎么看?
安意如:其实这主要是媒体打造出来的,媒体喜欢给某些现象套一个名词、共同点,就像80后、90后。我觉得对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必报以特别大的希望,但也不用报以特别大的失望。这些年轻的作家也各有各的特点。对我来讲,我觉得80后的这批作家,在文学上有多少成就跟造诣不敢说,但在生活中都是很清醒和有担当的人。
《中华儿女》:你的作品让很多年轻人爱上了古典诗词,现在在青年人中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安意如:我其实并不乐观。现在很多父母让孩子们学国画、学书法,不是为了真正的陶冶情操,而是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将来是有用的。当然我对此不是批判。但是我认为,当更多的年轻人出于兴趣,而不是出于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当一个城市逛书店的人比逛商场的人多,这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儿女》:对很多有文学梦的年轻人来说,你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安意如:我的模式或许可以复制,但我这个人复制不了。首先要想清楚,第一这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有没有不计得失的心。比如没有学历、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无所谓。如果想明白了,就可以勇敢地去尝试。
当然走这条路并不一定一帆风顺,也不一定能成功。像我也是少年成名,但是我也受过争议,如果我受到争议的时候,跟所有人去解释,或者跟人吵架,那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我。又想当名人,又想拒绝别人评论,哪有这回事?
所以,要做好成功的准备,也要做好惨败的准备。对我来讲,当时我就想,大不了写不了东西我就去当会计嘛,一样可以谋生,但能够写作我就更快乐。
《中华儿女》:现在不仅写作,也成立了公司。管理公司有什么心得?
安意如:管理公司的心得就是:不要所有的事都自己干。比如說我交给你一件事这个星期之内要做好,我到星期三的时候会掐着点问你,这事推进的怎么样了?有没有难度?有难度说出来我们解决,没有难度那就接着推进。几乎所有的事都是我在统筹,但我几乎什么都不用管,我想去赏花就赏花。所以,要想过闲适的生活,就必须懂得哪些事是要牢牢掌握在手里的,哪些是可以交给别人的。
《中华儿女》:对于将来有什么规划?
安意如:并没有什么宏伟的计划,但想要做的事很多。比如今年要去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大环线,要去不丹,年底还要去加拿大和新西兰。此外,还计划去香港学习,学习敦煌和西藏的历史。总之,人生不是用来虚度的,我觉得即使到了60岁,我也会有很多事做。
责任编辑 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