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实践
2016-05-14罗潇冰
罗潇冰
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以传播中华文化,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为己任,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
1.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国际视野
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历史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西方文化”、“日本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中外文化交流”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国际交往能力。在专业外语、史学论文写作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等课程中则侧重外文资料的搜集整理方法、外文史料阅读等专业能力培养。
2.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国际化
历史专业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交往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世界通史课程以《全球通史》为第一参考教材。美国史和西方文化史分别采用了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近代史”的国际化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进行了互联网+教育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提高国际化沟通能力,不但增加了专业外语课程,而且从2013年开始将通识课大学外语分为大学外语(视听说)和大学外语(读写)两个部分。
同时,历史专业善于开发多种课程形式,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012年和2014年历史专业分别邀请了法国著名记者、历史学家贝尔纳·布里泽,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鲍勃·卡尔教授为同学们为同学们做学术专题讲座。在以学生社团为阵地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创新、开放、国际化特征逐渐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共同特征和核心内涵。
3.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
为了建立一支专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历史专业教师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接触和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国际先进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坚持出国进一步深造。杨小梅老师在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SME 2011))发表了论文《美国对赫鲁晓夫下台之初苏联外交战略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Soviet Diplomatic Strategy Made by US Government at the Early Stage of Khrushchev's Fall);张国明老师在2013年和2015年两度参加“中国国际易道论坛”;刘中平老师分别参加了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吉林国际满族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十三届明史国际研讨会。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1.熟练掌握历史专业国际化知识,拥有厚实的国际人文素养基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化的教学手段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内容改革,历史专业学生国际化知识、素养、思维和视野都得到了显著提高。2013级历史班以网络为媒介,利用慕课教学资源,走进了耶鲁大学的历史课堂。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美国高等学府国际化的学习氛围,而且以国际化视野学习一段历史,感受到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地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寻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随着学生国际视野的扩大化,历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国际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历史专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了专业留学生培养的零突破。2013年韩国水原大学历史专业学生金璱琪来我系进行交换学习。2015年又有两名韩国水原大学历史专业学生曹惠贞、赵允振进行交换学习。这些韩国留学生与历史专业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彼此在文化和学习上都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2015年学生社团邀请来自美国、韩国的部分留学生共同参加了沈阳历史访古的活动。同学们对中美文化进行了交流,并结下了美好的友谊。2015年13级历史班张录同学受邀参加沈阳大学国际学院和俄罗斯驻沈阳领事馆共同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代表中国学生发言。
3.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人才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是国家化人才培养措施的突出效果。2014年学生社团组织了关于公众参与沈阳历史文化保护调查的创新实践活动。调查样本超过300份,并提交了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2015年学生社团考察了沈大校内的日本护路招魂碑,并对碑上内容做了初步考证。2016年学生社团组织了沈阳地域文化穿越之旅,依次考察了八王寺旧址、三皇庙、常荫槐公馆、火神庙、福胜门,后经朝阳街——中街路——九门路——淡泊巷,先后考察了东三省官银号、长安寺、吉顺丝房、利民商场、汗王宫遗址、明代镇边门遗址、沈阳古城墙遗址、太清宫。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立足辽沈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了诸多创新活动,实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4.具备较强的民族责任感、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责任感。尤其是沈阳大学特殊的地理位置,学生每年都会参加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学生的爱国热忱在课堂学习中、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被激发出来。2015年部分历史班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有关北大营历史的研究和遗址保护工作调查,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较强的民族责任感。2016年历史系同学申请了多项省市两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锯磁、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并取得了客观成果,激发了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