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儿”出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2016-05-14民国文林

百年潮 2016年8期
关键词:赵元任国语罗素

民国文林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他文理兼修,在语言学领域着力最深,在音乐领域也有很深的涉猎。

赵元任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多门外语,甚至精通这些语言的方言,因此得了个“赵八哥”的绰号。

少年时代,赵元任便开始在日记中玩文字游戏。根据其《早年自传》中的回忆,他学习英文后,将英文字掺杂在汉字中间,在日记中“玩”文字拼音,只有以常州音读这些字才能弄明白他的本意所在。例如,在1906年8月18日日记中他说“余去堂兄科安家t'ei k'o ding no”,常州音近乎“take dinner”(用晚餐);又“余去看同学石仪的fa-ze”即father(父亲)。不久之后,赵元任又开始使用缩写字,如rivylt即rise very late(起得很晚)。赵元任说,他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其中有太多自造的字和符号,有各种语言和方言的混用。

192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蒋百里、蔡元培等人共同推荐赵元任担任罗素的翻译,其时赵元任已接受清华的聘书,但人还没有回到国内。通过蔡元培等人的努力,清华大学最后决定由赵元任担任罗素的翻译。赵元任回国后,随罗素在全国巡回讲学一年。由于赵元任口齿清晰,知识渊博,每到一地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才华得到了公认,他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研究方向。

罗素的演讲涉及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数学、逻辑、物理、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赵元任应对自如。他觉得,生活中的客套话十分难翻译,而翻译学术讲演反倒容易一些。一次担任学术讲演翻译后,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按己意大加引申说明……以译员的身份讲,比主讲人更有乐趣,因为译员讲完后才引起听众反应。”

赵元任为罗素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罗素在杭州讲演时,赵元任便以杭州方言来翻译;他在去长沙的途中向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以至于讲演结束后,一个学生跑上来问他:“赵先生贵处是湖南哪一县?”

在清华任教时,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到江西、福建,进入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也会几种方言。赵元任和杨步伟结婚后,他们订了一个日程表,今天说国语,明天说湖南话,后天说上海话……

抗战期间,赵元任夫妇赴美,途经香港。陈寅恪夫人唐贫和次女陈小彭陪赵元任夫妇一起购物,在一家象牙工艺品商店,陈小彭听到赵元任与售货员以标准粤语交谈,但速度没有本地人讲得快,觉得奇怪。后来陈小彭才知道,赵元任并不会粤语,但他是语言学家,可以用拼音将粤语拼出。

在外语方面,赵元任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丁、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有一次,赵元任在法国索邦讲演,他用的是纯粹标准国定的法国语音。讲演完毕后,听众对他说:“你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国话比法国人说得都好!”

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赵元任作“老乡”。二战结束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说巴黎土语,行李员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道:“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来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赵元任曾和家人一起开车环游欧洲。他总结沿途的国家跟外国人说话的惯例。

一路上法国人和比利时人跟他们说法语;荷兰人因为知道很少有人会说荷兰语,所以跟外国人多半说英语;到了德国说德语;丹麦人和瑞典人则尽量跟外国人说英语。他说:“我们开车从法、荷、比、德近海一带听他们说话所得的印象,并不是过一国换一种语言,我们的感觉非常像坐着长江轮船从上海到四川一路的口音渐渐地变,而不是一国一国地变。”

有一次,赵元任在瑞士的德语区,因为他第二天要开车到马特峰高山上去,所以准备将车送到车行进行一下保养,上上润滑油、检查一下机器。这天晚上他拿了一本词典查了这些机件的德文名称。第二天到了车行,车行的人看他是外国人,反而说起法语了。赵元任说:“那不成,我昨天晚上用的是德文的功,今儿非得用德文才会讲汽车的事情呢!”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此文被收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赵元任告诉女儿赵新那,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赵元任的三女儿叫赵莱痕思媚,据赵新那说,就是“好玩儿”的结果。经常有人问起赵元任为什么给女儿起这么长的名字。原来,赵元任的三女儿小时候叫“Len Sei”,是赵元任根据拼音拼出来的两个音节,但并没有相对应的汉字,上学后按谐音写成“莱痕思媚”。

赵元任的听力很好,辨音能力强。他能够把一个字的发音分几部分分析,从后面的部分念起,将一个字由后向前倒着念。有时他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这种古怪的发音,然后用能够倒着放的录音机放,听起来就和按正常发音顺序念一段文章差不多。他高兴时喜欢给朋友们表演这种技艺。

20世纪20年代初,白话文运动已成气候,赵元任开始进行汉字拼音化推广。

他编辑灌制了《国语留声机片课本》,胡适为该书作序,称以留声机片教国语没有第二人比元任更适宜,该书最大长处在辨音的正确,如辨声调辨方言等,且书中用语活泼诙谐,可以破除教科书历来的沉闷。

1925年,赵元任夫妇由法国马赛回国,途经香港,看见一家鞋店的白皮鞋很好,于是赵元任用国语对店员说要买两双鞋。因为赵元任有一个习惯,遇到合意的鞋总是买两双。当时,香港通用的语言是英语与广东话,通晓国语者不多。这位店员的国语很差,无论赵元任怎么说店员都不明白。于是,赵元任伸出两根手指,然后指指白皮鞋,意思是要两双。店员看了生气地说:“一双鞋不就是两只吗?还要说什么?”最后赵元任只好买一双皮鞋。他们买完东西出门时,店员用浓重的广东话说:“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录音磁带听听,你的国语太差劲了。”赵元任问道:“谁的国话录音带最好?”店员说:“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这时杨步伟在旁边说:“他就是赵元任啊!”店员愤愤地说:“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能跟赵元任比?”

胡适说赵元任“生性滑稽”,即使做学问也是如此。赵元任在谈到中国语言的五声问题(阴阳上去入),为了便于分辨,发明了一句“荤油炒菜吃”来解说。

1927年,赵元任到江苏一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吴语调查,他不辞劳苦,辗转镇江、丹阳、无锡、宜兴、溧阳等地,记录了大量的当地方言。回到北京后,他将搜集来的材料写成一本《现代吴语研究》。此书出版时,语音符号准备采用国际音标,但当时印刷厂没有字模,他和助手就自己用手写、画,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这本书成为研究吴语和方言的珍贵文献资料,赵元任也成为我国方言调查的鼻祖。

1948年,赵元任在《国语入门》一书中,讲到语尾助词“吧”字,幽默地举例说明它不宜和“王”“鸡”这两个字合用。如问人姓时务必不能说:“你姓王吧?”在请人吃鸡时,更万万不能说:“请你吃鸡吧!”

赵元任根据发音系统和主要现代方言,从《康熙字典》的2万多字中挑选出2000字,作为“通字”,他认为日常的行文用这2000字就够了。他的这本《通字方案》一直不肯轻易脱稿,反复斟酌,思虑再三,一次一次地修改,还征求国内语言学家的意见。1979年赵新那到美国探望父母,年近88岁高龄的赵元任,每天还坚持坐在书桌前研究《通字方案》。

赵元任早年曾和语言专家黎锦熙先生致力于推广普通话。1981年,回到北京的赵元任曾感慨道:“现在教育水平高了,人们的说话受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出口书面语多,不大爱讲白话了。如现在北京人爱说‘开始,不说‘起头儿;把长外衣不叫‘大氅,而叫‘大衣。连小孩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显得缺少生活气息。”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陈原就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长大了,想学国语,就通过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进行学习,后来迷上了音乐,便迷上了赵元任的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由赵元任翻译的,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赵元任特别强调,这本书“又是一本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

1981年5月21日,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回国录制国际音标。录制时,他发了400多种元音、辅音和声调,连非常细微的差别都十分确切,发音、辨音能力与他在20世纪30年代时一样。在座者无不惊讶,非常钦佩。

(摘编《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

大师们》,现代出版社2014年版)

猜你喜欢

赵元任国语罗素
罗素悖论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