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小老师”动起来

2016-05-14刘淑红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老师长方体思维

刘淑红

让学生动起来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的发展性学习。新教材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差生”、“后进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必定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传统的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多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做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和创新,我们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就像丧失了灵魂。

经过摸索和实践,我认为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呢?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让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让生活走进课堂,再让课堂还原到现实生活,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快,才有利于他们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保持师生情感的融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言、敢做,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老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学生作为主体的最大需要,愉快地进行学习。

三、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精神。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好。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

五、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三、四项一组,或者一、四项一组,二、三项一组,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二、四项一组也行,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板演了他们的做法,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感受到了体验教学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好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了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坚韧、不屈不饶的学习意志,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学生的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七、反思和总结

通过在新教材中尝试让学生体验性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生体验获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时也要防止对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需要接受式学习。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进行选择,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体验性,生活化,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落实。在开始阶段千万不可将体验性学习的难度要求提的过高,更多的以鼓励同学参与体验、参与学习为主。

实践证明,减少一些“干涉”,减少一些“过早的结论”,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结论,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单调说教强。如果因为怕学生犯错,不敢让他们亲自尝试、体验,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把学生的实践让老师代替了,就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束手束脚,怯于尝试,害怕失败。数学课堂中只有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都是营养,是成功是失败都使学生有收获。

猜你喜欢

小老师长方体思维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