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张敏
张敏
摘 要:情境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情境,以情境为课堂背景,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高效新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如果教师能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式教学,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探究实践能力和生物知识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法;初中生物学教学;应用
情境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强化理解知识本身,从多个角度去掌握课堂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环节,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吸引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和谐统一。可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让它发挥应有的成效呢?笔者结合多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文中就情境教学法总结了几点内容,讨论和总结了情境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是一门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实际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而又丰富的生活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捕捉涉及生物知识的生活现象,并将其积累成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其建立联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我并没有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生物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现象,买回的苹果在家里存放太久了,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同样萝卜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空心;甘薯在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重量会变轻;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会觉得有烫手的感觉……你们知不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反应,然后,顺势引导,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样,我们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印象,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
致用。
二、创设实验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生物学研究中有许多相关实验,中学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内容。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实验作为依据,精心为学生创设恰当且巧妙的实验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好奇心的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进而能够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既强化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1.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
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实验,由于学校显微镜数量较多,可以保证每人一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了解显微镜的构造以及关键结构的功能,并初步学会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又是挑战。通过最为直观的手段来学习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
2.课堂展示演示实验
由于中学实验条件有限,许多实验还不能设置为学生实验,所以通过扩展部分演示实验来弥补,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以“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例,教师在讲解肾单位结构时,如仅仅通过教材中的“示意图”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原理,考虑到课时有限等因素,并不适合去实验室做。因此可以将肾脏的解剖实物和模型,以及自制的肾单位模型结构一起带进教室,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插图来教学,这样不仅紧扣课堂的教学环节,而且实验原理明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眼见为实的快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课堂的兴趣。
3.多媒体制成部分实验内容
选择典型的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经典实验进行实况重演。例如,讲“光合作用产物和条件”时,可将萨克斯在1864年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给学生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再通过一定的讨论很快就可回答设问: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子原有的淀粉;“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天竺葵的叶子在光合作用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讲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可以用多媒体显示19世纪期间孟德尔用8年进行杂交实验,还原当时的实验场景,让学生认同生物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遗传学的认识。
三、利用实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可适当选用一些直观实物,通过对学生感官刺激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实物授课方法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血液”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弄清楚血液的组成是学习血液各成分的功能的基础,由于猪血成分与人血几乎相同,且容易获得,可为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血的组成提供极大的便利。而在“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时,利用结构完整的猪心脏取代心脏结构模式图,由学生亲手操作,通过选取与心脏相连的不同大血管向心脏注水,并观察水流出的位置,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心脏相连的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和肺静脉。之后再根据教师的引导对心脏进行解剖,进而认识心脏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猪的肺、肾脏在帮助学生学习“肺的结构”及“肾脏是泌尿系统重要器官”时,同样起到其他相关模式图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四、创设动态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直观、生动、有趣的动态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人的呼吸时,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坚持用鼻呼吸十次,然后口呼吸十次,学生通过呼吸就能够充分了解呼吸的重要性,并且也对鼻呼吸和口呼吸进行了对比,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而在学习人的呼吸运动时,我让学生手放在胸骨处,进行深吸气和呼气,学生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胸骨的上下移动。之后我让学生双手放在两肋处,同样进行深呼吸运动,学生也能够明显地体会到肋骨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者运动的关系,引导出呼吸运动中胸廓运动的原理,同时提出问题:胸廓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是否有一种力在牵引着胸廓运动?为接下来讲解呼吸肌的作用进行铺垫。
在学习喉的结构部分,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会厌软骨的作用。在这里我同样让学生亲自体验,首先,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感受吞咽的动作三次。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很明显地说出发现喉部有一个小的骨头在向上动。虽然学生描述得不专业,但基于还没有学习喉部结构的专业术语,意思明白即可。接下来,让学生进行第二个动作,即保持“吞的动作”,并不“咽下去”。学生很明显感觉到坚持不住,呼吸困难,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做这个动作时感觉呼吸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提到是好像什么东西堵住了,进一步让学生联想到底是什么堵住了,和之前体会到的吞咽动作的“小骨头”有没有关系,为后面会厌软骨的原理讲解做铺垫,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融入课堂,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处理好其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只能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学设计中不宜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以免让整场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情境创设的时候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使得情境教学失去其应有的效用。当然,只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课堂有效性的情境创设,是值得我们教师不断去揣摩、去研究、去应用的。让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创设“情境式教学法”开始努力吧!
参考文献:
程锐创.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6(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