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音乐的翅膀
2016-05-14张富
张富
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见仁见智的学科,它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对同一段音乐的感悟可以是不同的。有研究表明,经常听音乐的人比不听音乐的人寿命要长5至10年。有一些类型的音乐还能刺激身体释放一种天然鸦片制剂,可达到松弛身心和舒缓疼痛的效果。
音乐无国界,好的音乐能跨越语音的障碍,即使不懂歌词的人也能读懂其中的悲欢离合。一些纯音乐更可以让人展开无尽的想象,无限地融入其中,可以自由自在地用心去为自己填词。很多名曲会经历各国音乐家们反复演绎。音乐无极限,好的音乐能穿越时间的长河,经久不衰,令人百听不厌。音乐能让人忘却烦恼,带给人无限快乐;音乐能让人忘却疲惫,带给人无穷力量;音乐能让人忘却困苦,带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音乐有国界,如果想深入了解、深刻领悟音乐的真谛,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等是必须的。同一国家、民族的音乐往往呈现出相似的特色。比如,美国流行音乐形式布鲁斯,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特殊的和声也是其特点之一。意大利音乐在欧洲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与歌剧、器乐相关,我们经常听到学习美声的人演唱的歌曲都是意大利语的。我国无论乐器还是歌曲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地方戏曲等更可谓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京剧更是我国的国粹,更是被认为是中国的标志之一。音乐具有人文性,它展现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性格,它展现着不同时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脉络。音乐具有综合性,它与诗歌、戏剧、美术等密切相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首先要懂得审美,才能传播美。
音乐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学内容一般可以分为欣赏课、声乐课、乐理课、视唱课等。每种类型课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其目的都是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音乐课的目的有几个层次,首先是欣赏、理解;其次是实践、参与;最高层次就是创造。
欣赏课,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音乐属于艺术门类,更推崇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天生就存在差异。有些鸿沟是后天教育无法逾越的。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的能力修剪成一样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千万不能用同一把标尺去衡量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官能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有些孩子能直接越过官能欣赏直接到达感情欣赏的境界。曾经遇到过五岁小男孩竟然听到《梁祝》就能落泪,问他为什么,他说:“听到这首歌感到心里难受。”还有很多不会说话的婴儿,听到欢快的音乐竟然能跟着手舞足蹈。但大部分学生都必须经过教师的一番讲解才能领悟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需要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地区,所属的派别,作者的生平经历等。这就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篇古诗词的方法差不多。要让学生反复听作品,让感悟力强的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作品可能比较长,教师还要分析作品的结构,分段给学生欣赏。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带学生领略作品的情境。欣赏音乐作品还要结合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当中使用的乐器特点等。有的作品个性鲜明,教师可以结合肢体表现其中韵味,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想象的舞蹈动作等表现出当中的情绪、内涵。
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声乐课。因为声乐课上,学生可以张开嘴巴,大声唱歌。唱歌可以增加肺活量,缓解压力,有益身心健康。唱歌有助于思想集中,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唱歌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表情、动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优美的形体。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演奏,学生唱。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可以一定程度地解放教师,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表现。多媒体设备,无论在音准还是在节奏节拍的准确度方面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教师可先将所教曲谱输入电脑,带领学生认识曲谱,学生视唱曲谱,播放音乐校准。速度上可以先慢后快,较难片段还可以反复学习。声乐课上,教师应该不仅仅拘泥于教材中的歌曲,而多带领学生演唱一些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这样,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而且有利于避免学生经常关注那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口水歌。在演唱过程中,如果遇到那些可以配合简单动作的歌曲,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做动作,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等也大有裨益。
乐理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难懂。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乐器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学生带上自己的简单乐器来上课,其他学生可以使用学校提供的小乐器(打击乐器等),或者直接用双手打节奏。所有乐器参与,同样可以在课堂上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让我们努力为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伴着学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参考文献:
胡春荣.因材施教 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