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防守基本技术的训练与实践
2016-05-14陆存所
陆存所
一、防守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篮球运动属激烈对抗项目,宏观上讲,有攻与守两大体系的对抗和相互制约。进攻是以得分为目的,而防守是以制约进攻得分,获得球权为目的。成功的防守可以增加控球权,从而增加进攻的次数。如抢、断球和造成对手的失误等,尽可能地降低对手进攻次数,减少对手的得分,无形中就等于增加了自己的得分。以辩证法观点,完全可以把防守视为进攻的扩展与延伸,特别是实力相当对手间的较量,优势往往会向防守较为成功的一方倾斜。
因此,防守在篮球运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一些教练员和运动员,特别是在青少年运动员中,重攻轻守的情况很严重。每天的训练就是摆弄投篮动作,比赛中想的就是怎样得分。认识的偏差,造成忽视防守训练和防守在比赛中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许多运动员比赛时不防守或者不会防守,限制了他们成长为技术全面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除有效地制约对手之外,还会减少犯规,有效地保护自己。防守训练不单可以提高防守专项能力,对进攻意识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二、防守基本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与训练原则
1.现代篮球进攻技术的特点和防守的指导思想
防守基本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应面对进攻技战术的发展来确定,现代篮球的进攻特点是内线争夺异常激烈(这种争夺不只限于中锋)。一是由于运动员身高、素质、个人技术、主动意识和创造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非常强的个人能力,因此内线攻击的成功率很高,杀伤力大,几乎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二是外线中远距离的投篮命中率相当高,而且投篮的点和人数较多;三是攻守转换的速度加快,行进间技术日趋完善,快攻、抢攻能力较强;四是运动员的技术发展全面,活动范围大,不拘于特定位置,单兵攻击水平很高。基于以上情况,就要求防守技术也必须相当全面。防守基本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狠抓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位置是重点,强化对抗性,力求全面发展。
2.防守基本技术训练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一切防守的基本技术训练都要重视基本功训练,从基本姿势和规范动作开始,为正确的技术定形打好基础,同时着重脚步灵敏和移动能力的训练。
(2)位置性原则:除了要抓好司职位置的基本技术训练外,还要着重其他场上位置的训练。
(3)主动性原则:在防守基本技术的对抗训练中,要强调变被动防守为主动破坏对手进攻企图,限制对手行动范围等,不能总是被动应付。
(4)攻击性原则:强化防守的对抗性,合理利用新规则,加大允许的身体接触和防守动作力度,施加最大压力,以阻止对手的进攻行为。
(5)整体性原则:除了对自己防守的人和位置熟悉外,还要视野开阔,了解全场情况,加强换防和补位配合的练习。
(6)全面性原则:要注重队员适应各种位置、不同对手及针对各种进攻技术的防守训练,不能单一发展。
三、防守基本技术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防守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防守的各种基本姿势和动作的练习,必须根据所要防守的位置和进攻者使用的技术来进行,如是防有球队员还是无球队员、是防对方强侧还是弱侧、是防突破还是防投篮等。非对抗性防守练习的初级阶段,以个体为主,要求防守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进攻手段不加限制,以练习防守者防守移动及组合能力。
2.防守专项脚步训练
多种步伐的急停、起动和变向。沿边线排开,向场内折返进行,要求移动速度快,重心要低而稳,急停、起动、变向的动作要连贯。而结合多种步伐的移动、变向及组合练习,则为全场折线进行,要求动作规范,步伐灵活,节奏鲜明。
3.防守的基本姿势和动作训练
原地摆好防守基本姿势,并根据教练的指令进行动作的转换和移动。防持球队员可采取一攻一守方式,要求平步近身,注重摆手干扰对手,保持适合移动和起跳的姿势,及时调整脚步和动作。
4.对抗性防守训练的方法和要求
对抗性防守训练是综合性防守训练,以客体为主,在各种情况下进攻者运用不同的技术,防守者要练习使用各种防守技术与之相抗衡,这是逐渐培养防守意识、认识防守规律的重要过程。
5.防突破训练
防突破训练采取锋线一对一攻守方式,根据进攻者持球的动作、重心,判断对手意图,运用正确规范的防守动作,敢于近身或贴身,以控制和破坏对手的突破动作。防运球突破采取全场和半场并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一对一攻守。要求根据运球者的强侧手、习惯动作及重心的转移,正确合理地运用防守步伐和动作,同时注意运用手部的干扰、紧逼、堵位,以限制对手的行动。
由此可见,在对抗训练中,要注重队员分析判断能力和正确防守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视野开阔,整体意识强,在做好个人防守的同时,加强协防补防,强调变化。就个人而言,要求不管在什么样的防守形式中,都要鲜明地体现出逼球、封传、防接、抢位和堵线,这是防守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篮球技术训练法》编写组.篮球技术战术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2]陈国瑞.现代篮球教学与训练实践[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