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时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2016-05-14陈利民
陈利民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决定主体活动的效果。同时,它也关系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的阅读教学,如果学生没有较集中的注意力,就很难更为全面地把握内容,就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由此可见,注意力的培养在阅读能力中必不可少。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提高注意力的内驱力
兴趣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个体以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效率。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和倾向。”正是因为对阅读活动的意识倾向性,才使学生个体在从事该项活动时能够具有活跃的思维使全身心投入。读者本身的兴趣是建立在对该事物的认同和强烈的关注基础上的。要激发主体的兴趣,就需要充分了解个体的性情、喜好、动机等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针对男同学普遍偏于对材料动作化需求和女同学对材料情感化的认同,提出有针对性的诱导,激发其阅读兴趣。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有创设情境,通过对相关背景的介绍设置悬念,或者对材料的价值、意义进行诱导性评论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把握分寸,不能“过了头”。正如《接受美学》中所指出的:“传播如对某种作品宣传介绍推销过了头,渲染过分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在创设情境激发主体兴趣时也一样。如果不能较好地将主体实际情况和客观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以朗读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训练
朗读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的机能。它首先是通过眼睛和大脑的共同作用摄取、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通过口耳将其表达和外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眼、脑、口、耳并用,互相监督,共同协作。尤其是大脑,始终处于一种分析、判断、联想、想象的高度运转状态中。如果没有忘我的投入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根本不行的。所以,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眼、耳、口、脑这些器官的协调性得以锻炼。这样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便会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进而提高学生个体的注意力。
个体的注意力通常还和个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意志力较强的人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确立的动机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所以,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时候,不能忽视个体意志力的培养。如,对于相同的材料,让学生在嘈杂的环境中阅读。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后要求复述,结果语文成绩相当的学生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那些意志力较强的学生复述的完整性要高于意志力较差的学生,原因就是他们在阅读时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同。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采用复述、背诵、抗干扰记忆等各种形式进行。同时,适当的严格要求也是训练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实验证明,对各种语文能力相当的不同学生,给予相同的教学材料和要求,将他们分在不同的房间里,在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其要求严格的学生,阅读效果会更好一些。无论是复述或是背诵都高于任其自然发展的学生。由此可见,严格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三、针对注意力的分配和控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虽然在阅读中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事实上一个人的注意力是不可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的。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合理地控制和分配注意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应该让他们认识注意的本质及其规律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不需要意志力去努力就能够加以维持的注意力,它取决于活动内容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因此,要利用无意注意,就要选择个人感兴趣的或认为有利于个人的活动内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远大理想,就会使学生更多地利用无意注意去学习,而且会感到轻松愉快。“有意注意”是在完成任务的驱动下而形成的注意。学生在这种注意状态下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有意后注意”常是建立在个人对所进行的活动熟悉后,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投入太多注意力。学生只有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丰富语汇、增强语感,并不断总结,提高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更多地使用“有意后注意”。由此可见,在不同“注意”的作用下,个体的心理本能会有不同反应。显然“有意后注意”是较为理想的境界。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三种注意力的不同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较小的努力下就能实现注意力的集中。
阅读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不仅可以大大消除学生在阅读中的疲劳感,而且可以更好地唤醒直觉、想象、联想、意象,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注意力也不是朝夕之功。教师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常抓不懈,更要在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始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张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J].考试:综合版,2012.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