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6-05-14周海霞
周海霞
学生刚步入九年级面临中考就接触化学这门新学科,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繁杂且时间紧任务重。虽然中考只占五十分,但每位化学教师都会觉得担子很重,不敢轻视怠慢。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记忆一些知识,从往届学生记忆的薄弱处入手,在我的启发和指导下,我们师生协力把一些知识进行了归类和比较。下面摘选了其中几例与大家分享。
在第一单元学习到物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经过思考我们把它精缩为“色、态、味、两点、两度”。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第九单元课题二中,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定义不要求学生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但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和气体溶解度的五要素还是应该了解的,为了便于区分,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二者其中有两个要素是相同的,即一定温度和饱和状态。不同点有三处,分别为:气体溶解度多了101千帕即一个标准大气这个前提条件而固体不需要考虑;100克水(固体溶解度)和一体积水(气体溶解度);必须写单位为克(固体溶解度)和没有单位(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应用中提纯硝酸钾或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较大,适合降温结晶法(又称之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适合用蒸发结晶法。二者混在一起,通常提纯含量较多的物质,而且谁多就用谁的方法。通过总结这个方法,学生在遇到这类习题时,思路会很清晰地选出正确的方法,但前提条件得先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三条规律。
整个教材中利用物质沸点的两个知识内容: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法)和石油的分馏,且都属于物理变化。
学习中接触到实验装置中事先需要放水的四个实验,目的各有不同,学生总是分不清楚,容易记混。通过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课后自己归纳到笔记本上。以下是一个小组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
(1)硫在氧气中燃烧: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也可用细沙来替代。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吸收白烟,吸收热量。
(4)燃烧条件的探究: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通过这种方法和形式,归纳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比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其他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哪些等,这些不在同一章节却又密切相关的零散知识,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归纳和总结,不仅让他们再一次熟悉了教材,也培养了他们归纳问题的能力。
讲酸、碱、盐这部分内容时总要用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学生一看就蒙了,这么多怎么记得住啊?于是我带领学生一行行、一列列地找规律,最后编成了顺口溜:“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氯化物只有银是不溶物,碳酸盐溶有三,只有钾钠铵,碱有钾钠铵和钡,其余都是难溶碱。”类似的顺口溜还有:“铜蓝铁黄亚铁绿,氢前金属能换氢,前可换后盐可溶。”学生这样记忆知识就容易得多了。
通过这些对比和归纳,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记住必会的知
识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进入总复习阶段时,如果还像新课教学时都重新再讲一遍,学生一定会厌烦而且时间也不允许。另外,大多数学生懒得看书,但试卷中一些考点就是书中常常被大家忽视的地方。所以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会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方法一:带领学生看书,让学生归纳本页或本节可能出现的考点,这样的好处是不遗漏考点还能教会他们看书的技巧。
方法二:把学生分成小组,归纳一节或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这种方法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且能互相取长补短。
方法三:让每个小组都上报需要老师重新重点讲解的问题,经过细心筛选,把一些可以让学生讲清楚的问题分配给某些学生讲解,对于各小组都提出的难点由教师重点讲述。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和掌握很多知识内容,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随着教师的意愿主动去学习和记忆的。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或懒散,或接受能力慢等。你认为的那些好方法他未必去用。所以在课下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们,还要不断地思考怎么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怎么让学生喜欢听我们的课,怎么样才能和他们产生共鸣。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面对。
对于那些早已放弃升学,整天混日子的学生,他们不仅不学反而会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样的学生,开学伊始我就鼓励他们,“化学是新开的学科,开始学还来得及。”从开始背元素符号到前二十号元素名称,再到化合价口诀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我都严格过筛子,只要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就必须会。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强硬,但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注和一视同仁,让他们在新的学期重新鼓起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有事可做了,课堂纪律也得到了保障。
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不被教学改革的浪潮所淘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面对新时代的中学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会得到提高。在升学考试和步入社会时都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李居.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A].现代职业教育数学探索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