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6-05-14刘光亭
刘光亭
在初中历史课改实践中,为了使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为了创设“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我逐渐探索出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课程理念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六步:课前查询资料,自学新知→创设历史情境,精心导入新课→分组合作、整理资料,建构知识体系→质疑、设疑、释疑理解历史→巩固提高,研习迁移→以史为鉴,感悟历史。
一、课前查询资料,自主、合作学习
每次在讲新课前,我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查询与本课有关的一些资料,这些要查询的资料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唐太宗、武则天、岳飞、文天祥等;可以是一个历史成语故事,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可以是一件历史文物,例如,赵州桥、卢沟桥等等;可以是一处历史古迹,例如,长城、故宫等;可以是一个小制作,例如,自己制作雕版印刷品,制作战国时各种不同的货币模型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或查询的知识合作编演历史短剧,例如,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等。
二、创设历史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犹如戏剧的序幕、说书的开头,能在课堂教学之始,便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几分钟的引言切不可轻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要使学生对新课立即产生兴趣。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用满怀悲怆的语调说:“有这样一首歌,老一辈人都会唱,有这样一首歌听了让人永远难忘,这首歌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里,这首歌是苦难中国的历史见证。”之后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种富有浓郁激情的导入,字字情、声声意,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而激动,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洗礼。这样导课,坚持扣住学生的心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也很好。
三、分组合作,整理所得资料,建构知识体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应是靠教师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按照这个原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整理课前查询的资料,引导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找出历史要素,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学生分组互相讨论、交流,踊跃发言,你找一个,我找一个,没找全的其他同学再补充,把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着。师生共同整理板书,把本课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四、质疑、设疑、释疑、理解历史
“疑”是思维的开端,“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大胆进行设想。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的学生质疑:“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展开丰富的联想,待大家各抒己见后,我再把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一展示出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重大意义。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交流网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会问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巩固提高,研习迁移
巩固提高关键在练,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与记忆,巩固已掌握的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所学的重、难点。练、记也有个科学性问题。练,要精、要到位、要举一反三,方式要多样,如,采用小组竞赛练。记,必须防止死记硬背,可采用数字记忆、列表记忆、口诀记忆等。
六、以史为鉴,感悟历史
历史的客观史实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可以借鉴的素材,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有些人认为学历史没用,其实历史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积淀。所以,只有努力拓展教材内容,并与现实相联系,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一定深度。
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中,通过岳飞、秦桧两个人物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爱国爱民者流芳百世,祸国殃民者遗臭万年,明白了做人要坚持正义,要有气节。从岳飞身上得到的启示更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岳飞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学习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认识到要坚持正义立场,做超越古人的现代人。
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启智、鉴往知来。历史教学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生命。初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有着广泛的可探究空间,作为历史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风格,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尹承诺.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