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物理教学模式建构
2016-05-14郑成绩吴水泽
郑成绩 吴水泽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和学习方式,互联网与大数据结合的信息化工具更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需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指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极大冲击,模式重构势在必行。笔者是“晋江市中学课堂建模联盟校”物理学科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福建省 “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发微课程优化“LGPE”教学模式的研究》的核心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的教学,教师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意识比较强,但是整合资源的能力,资源与学科融合的思路和措施比较欠缺。针对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的大量文献,结合本校实际,觉得有必要调整课题研究思路:用“移动互联网+”理念来完善“LGPE”教学模式,突破时空,实现课内课外教学深度融合,达到校内校外学习相辅相成,个性化学习与针对性辅导两不误的教学目的。
一、“LGPE”教学模式概况
“移动互联网+LGPE”教学模式是指在大数据背景下,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云平台,将移动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现网络资源技术服务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服务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
1.L: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辅导。“L”指“Learn”,意思是引导学生先自学,教师在课前提供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先自学。
2.“G”指“Guide”,意思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要求做到以学定导。
3.“P”指“Practice”,意思是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
4.“E”指“Evaluate”,通过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诊断、激励。在评价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自我激励的习惯和能力,让信息流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二、“移动互联网+ LGPE”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遵循“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原则,依托“移动互联网+教室”平台,运用云计算技术和实际情景创设,使教学展现“生动、互动、主动”的活跃氛围,达到“精确、精致、精进”的教学效果,进而实践“适时、适量、适性”的教育理想。
(一)“条件”准备
1.下载安装360云盘客户端,根据教师提供的账号、密码登入,可以很方便地下载或上传物理学习资源。
2.建构网络班级。学生百度“菁优网”,打开网页,注册(选学生身份),登入、申请加入教师创建的班级(教师告知学生加入班级的链接,可以在360云盘发布)。
3.用好“四个键”。学生利用网络终端或者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微课,根据个人的基础、兴趣、需要,可以个性化地使用四个键“play,pause,rewind,fast”,学生可以用play键正常观看,遇到需要停下来思考的环节可用pause键,对于看不明白的内容可用rewind键重复看,对于简单易懂的内容可用fast键,节省观看时间。如此实现个性化学习,异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融合”机制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互联网+LGPE”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以下图解实现师生间、课内外、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在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相关物理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在360云盘发布《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和学习资源先自学,解决部分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思考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在师生共同探究、对话中解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课堂生成未能及时解决的新问题,设计新的《学习任务单》,并通过“菁优网”布置一定的在线作业,引导学生课外复习、预习。对于物理的教学,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是必须的。实践证明,书面作业能更清楚学生的思维轨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互联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过半,达50.3%,手机网民占比首超90%。“互联网+”教学是大势所趋,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当下要做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进行资源的选择、整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前,课题组在“移动互联网+LGPE”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一定成效,接下来设想把360云盘和菁优网整合到智学网,不久该模式将会有它的升级版——“智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宋国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教师,2004(12).
注:本文系福建省电教馆“《开发微课程优化‘LGPE教学模式的研究》KT1436号”研究成果。
?誗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