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精妙·精美·精致

2016-05-14郭淑琴韦敬党王嘉惠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长征

郭淑琴 韦敬党 王嘉惠

精益求精出精品,精雕细镂现精粹。2016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B卷稳中有新、再续辉煌、亮点频现、异彩纷呈,从命题立意到素材选取,从谋篇布局到细节局部,从语言表述到图片选取,从背景材料到问题设置,无处不有的精彩、精妙、精美和精致,让人赞叹、令人折服。该套试卷科学严谨、难易适度,能有效承担和完成中招试题的考查使命,为考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同时又将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质深深融入其中,关切国计民生、关注学生生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注重考查和培养考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实施起到了引领和导航作用。3000余字的试题境界高远、视域开阔、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纵横开阖、匠心独运,把时代元素和生活话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重大主题和地域特色密切结合在一起,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让三维目标水乳交融,使考试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发挥最大效用,为当下的评价改革提供了极富借鉴意义的样本。

一、请你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顽固地抱有地域歧视偏见,把极少数人的问题以偏概全地放大到某个特定地区。河南人就是地域歧视的受害者。然而,真实的河南人是善良、淳朴、有担当的。十四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河南人十三届当选;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河南16人当选。河南好人群星闪耀,大善河南领跑全国。上述情况表明【】

A.地域歧视藏偏见,法律素养变暗淡

B.德田广种大中原,善曲高奏美名传

C.一部河南发展史,大半华夏文明篇

D.八方通达枢纽地,中国之中优势显

【参考答案】B

【评析】地域歧视是一种偏见,更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关注地域歧视,颂扬河南好人是本题的核心立意。试题先以地域歧视为切口,然后对河南人的整体形象和优秀河南人的典型形象进行了展示,让考生思考并回答这些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材料和选项的文字表述情真意切、导向明确,富含关心河南、热爱家乡的情意和增辉河南、献力家乡的使命感、责任感。四个选项在三维目标的考查上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培养为总领,有效融入了道德、法律等知识和综合素养、能力、方法等。本题干扰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2.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2个省份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但低龄化、暴力化趋势却很明显。14~18周岁未成年人罪犯中,14周岁人群所占比重已达20.11%,而在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2.3%。这警示我们【】

A.社会戾气在影响,消除犯罪无良方

B.少年犯罪危害大,全民执法重处罚

C.问题少年有问题,家校合力全解决

D.道德法律进课堂,防微杜渐助成长

【参考答案】D

【评析】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题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未成年人犯罪率的调查数据,考查法治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旨在增强考生的遵纪守法意识、依法自律意识,培养他们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能力,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材料简洁但信息丰富,选项涵盖的内容极富综合性,考生必须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详细解读选项,方能做出正确选择。

3.护良风美俗,建美丽乡村。目前河南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信阳郝堂村既有村头的百亩荷塘、村里的百年古树,更有保留了传统之美、乡村之魂的原生态住房;栾川重渡沟村既有远近闻名的美景,更有图书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等设施;新乡刘庄村不仅集体经济风生水起,而且史来贺等老一辈干部的为民理念、奉献精神代有传承……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乡村【】

A.理应满足村民所有需求B.重在住房宽敞设施齐全

C.既要外表美更要内涵美D.其方向是趋近城市公园

【参考答案】C

【评析】美丽乡村并非单纯为了“美丽”而美丽,而是要让农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建设美丽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硬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是基础,文化文明则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试题以河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国家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五大发展理念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考生关注民生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试题背景材料图文匹配,形象立体地呈现了美丽乡村的具体形态,让考生不分城市或农村,均可以从现象到本质概括和总结材料所体现的道理,既兼顾公平,又契合了本学科的核心思维方法及能力要求。可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本题都是精致、精美的典范之作。

4.豫剧不用河南腔肯定不受欢迎,二人转不用东北话必定索然无味。方言是交流工具,更是可触可感的故乡回忆。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印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标本。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对立关系,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不要传承方言。传承方言【】

A.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排他性B.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C.应完全依赖全民的自觉性D.需增强方言使用的广泛性

【参考答案】B

【评析】文化建设中,注重中外文化交往、加强文化创新固然重要,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不可或缺。传承方言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理应承担起应有的使命与职责。本题语言表述生动优美、富含情义、寓意深邃,短短100余字的试题让我们每个人对方言应有的认同感、亲切感,特别是传承方言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同时题干中还言简意赅地对应如何正确对待、恰当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分析——“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对立关系,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不要传承方言”,这不仅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也让考生在做题中进行理性思考,在思考中涤荡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生成对方言的倍加珍爱之情,以及对故乡倍加依恋之情,从而奋起承担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之责。

▲多项选择(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1.5分;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选一项得1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5.当今社会,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但仍有一些人衣食无着、无家可归,终日漂泊在外,天桥底下、地下通道、僻静街角……是他们赖以栖身的地方,这些人通常被称为“流浪者”。这一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关爱流浪者【】

A.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B.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C.属于公民的法定义务D.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答案】ABD

【评析】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关爱、保障程度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更彰显了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该题关注当今中国社会的“流浪者”保障问题,综合考查考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关切国计民生、关心身边社会生活的意识,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做国家主人翁的能力,特别是关爱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试题生活化氛围浓郁、人文情怀厚重,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期待之情殷切诚恳,极富感染力。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从“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古训,到今天一些国家和地区深陷战火和苦难,再到恐怖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稳定的基础,安全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A.把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

B.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全民力量

C.全社会制裁破坏国家安全行为

D.靠国际力量消除一切恐怖势力

【参考答案】AB

【评析】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本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如何维护国家安全,既涉及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家应有的立场、态度、方针、政策,也涉及公民个人,包括未成年人的应有责任。题干的叙述既有高度、深度,更有历史追溯和现实警示,让考生从阅读材料开始就油然而生捍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四个选项涉及多个角度,让考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选择的同时进一步找到方向、坚定决心,自觉做到与全国人民一道用实际行动凝心聚力,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与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7.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科技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之花在祖国大地上异彩纷呈:“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2016年5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又明确提出了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

A.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B.中国已成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C.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硕果累累

【参考答案】ACD

【评析】可以说,“创新”一词在2016年的中国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新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提出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该题聚焦这些热点,用浓缩而饱满的图文材料对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史进行了简介和回顾,并对未来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远景进行了展示,让考生总结材料蕴含的道理。试题在实现科学考查考生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投身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该题在直击创新这一热点的核心内涵的同时,巧妙而有效地避开了社会上的相关成题,合乎情理之中,出乎预料之外,堪称本试卷的亮点试题、经典试题。

8.渠首精神在传承,家国情怀铸永恒。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河南省淅川县,过去为了配合国家工程建设,累计动迁移民近40万人,如今为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上,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正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成效显著。上述情况充分说明淅川人民【】

A.一如既往,为国分忧B.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C.与时俱进,善于创新D.坚守信念,无私奉献

【参考答案】ABCD

【评析】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淅川县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些默默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为他们高唱赞颂之歌。他们身上既有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也有深明大义、甘愿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本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表达对渠首精神的赞颂之情,让河南考生自觉传承渠首精神,增强热爱家乡、勇于担当、建设祖国的意识和能力。

二、请你辨析(10分)

9.一些商贩为了招揽顾客、扩大影响,往往以扩音器为“杀手锏”。不论是固定门店还是走街串巷,不论是闹市还是陋巷,不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大促销”“大甩卖”“跳楼价”……叫卖声不绝于耳。此种情况是否扰民,商贩和居民的观点大相径庭。

【参考答案】(1)叫卖是商贩招揽生意的一种方式,也是商贩的权利,但叫卖要以不干扰别人、不侵犯他人权利为前提。(2分)

(2)商贩叫卖时应考虑他人感受,这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表现,不仅体现了自身的文明素养,也体现了对他人权利的尊重。(或:商贩叫卖时不考虑他人感受,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这不仅违反了社会公德,而且侵犯了他人合法权利。或:商贩叫卖时必须考虑他人感受,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利,否则就是违法的,同时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是不道德的。)(4分)

(3)叫卖声如果超过规定范围就成了噪音污染,这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妨碍他人休息,容易引发社会问题。(2分)

(4)无论是商贩还是其他公民,都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共同促进社会和谐。(2分)

评分建议:第(1)层答出叫卖是商贩的权利,但行使权利要受到一定限制即可给2分。第(2)层答出商贩叫卖时应考虑他人感受的原因即可给4分,其中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各占2分。第(3)层答出叫卖声超过规定范围是噪音污染及其危害即可给2分。第(4)层答出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公德,自觉遵守法律,即可给2分。

【评析】德育生活化是德育的基本实践路径,生活无处不在,教育就无处不在。该辨析题选材和立意紧密联系生活,把德育、法治教育有机整合在“高声叫卖”这一生活场景中,让考生在思辨的基础上深入认识获取自身利益与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之间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之间的关系等。背景材料清晰明了地陈述了辩题出现的原委,即生活中比较普遍的高声叫卖现象引发了商贩和居民之间的争议。材料只陈述现象,不明示观点,避免干扰考生答题,为实现考查的科学性奠定基础。辩题的四句话既对仗押韵,又清晰严谨,点明了辩题的核心是该不该高声叫卖,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怎样与他人相处、噪音污染、遵纪守法、尊重公德等。辩题的一三句相对应,辨的焦点是“该不该高声叫卖”;二四句相对应,辨的焦点是“应不应该考虑他人感受”。这既为考生审题提供了恰切的提示,又为他们答题提供了抓手,既不难为学生,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另外,该试题还很好地做到了图文匹配,形象地用图画再现了高声叫卖这一场景,让考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他们在感同身受中凝聚智慧、写出答案。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0.材料一:一城宋韵半城水,八朝古都八面风。河南开封,有过北宋商贾云集、万国咸通的繁华,也有过在河南地位连连下滑的尴尬。近年来,开封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引领,以文化为“核”,为经济助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文化+城建”——悉心保护古城,同时彰显“新宋风”城建风格;“文化+工艺设计”——着力培育特色工艺品街区;“文化+餐饮”——创立“宋都”餐饮品牌;“文化+旅游”——让古都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科学性、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破解这些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开封采取上述举措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说明了哪些道理?(两个方面即可。4分)

(2)开封的特色发展之路为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借鉴?(三个方面即可。6分)

【参考答案】(1)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或: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或: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陈出新(或: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便可迸发出无穷魅力);城市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开放是促进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等等。(4分)

(2)城镇化建设:必须尊重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必须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或:必须注重保留城市的文脉);必须注重保留城市自身的特色(或:必须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必须注重做好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科学规划、长远规划;必须重视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必须坚持绿色、节能、文明的城镇化建设理念;等等。(6分)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4分。第二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

【评析】该题是2016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试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试题选材新颖、立意高远、视角独特、设问巧妙、考查深入,字里行间、方方面面都蕴含着值得细细品鉴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本题关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材却以开封这个成功范例为主,具有正面导向意义和价值,极大增强了河南考生以家乡建设成就为荣的自豪感;其次,开封“文化+”为何物,需要考生认真研读材料,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不仅使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警示考生摒弃不看材料盲目答题的不良习惯的作用和价值;再次,设问的两个问题均需从材料中找到解答的突破口,使得材料与设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试题的科学严谨性。同时,本题与教材知识、时政知识中的文化与经济、文化传承与创新、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等多项内容都有紧密联系,考生答题需要调用这些知识,并发挥综合、演绎、迁移、运用、科学表达等能力,方能自如应对,极大地培养了考生的综合素养。本题虽然是本卷中富有地域特色的试题之一,但其设问并没有拘泥于开封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封的发展等,而是问“开封采取上述举措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说明了哪些道理”、“开封的特色发展之路为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借鉴”,这把开封作为个案的典型意义扩大化,探求它对城镇化建设的普遍价值和作用,巧妙而有效地避开了可能因为地区差异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可谓匠心独运、深谋远虑。

11.材料一: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但由于长期对森林过度垦殖、对树木过量砍伐,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总体上成为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中华文明积淀着丰厚的生态智慧,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吕氏春秋》中的“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树是其命脉之源。请谈谈树木森林的作用。(两个方面即可。4分)

(2)中华文明蕴含的生态智慧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启迪?(三个方面即可。6分)

【参考答案】(1)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涵养水土,蓄水防洪,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和空气;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或:释放氧气,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能够保障国土安全、淡水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等等。(4分)

(2)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合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道德和行为习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等等。(6分)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4分。第二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

【评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时政热点年年都是中招思想品德备考的热点和重点,如何在中招试题中做到既不回避,又能呈现新意是极富挑战性的。本题从命题立意到背景材料的选取,再到两个问题的设置均超越了已有成题,巧妙而有深度,既有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问题的关注,更有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启迪的提炼;既注重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更有对他们增强生态忧患意识、践行绿色生产生活观念的关照。这种高瞻远瞩的境界和视域使本题既超凡脱俗又掷地有声,成为生态文明主题类试题中的佼佼者。材料一中对森林的重要性的阐释——“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高度契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必然给每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终身;材料二中呈现的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的生态智慧、生态观念,如璀璨的星光既照亮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空,更会闪烁在每个中学生的心头,感染与教育意义水到渠成;第一问着眼树木森林的作用,切口小、寓意远,让考生在思考作答的同时,由此及彼,深刻体悟并谨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从而以身作则,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第二问聚焦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应有的理念、行动、策略、举措等,依据和渊源则是中华文明中的生态观、生态智慧,让考生满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在民族精神家园中寻求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和出路,用意意味深长,效果不言而喻。

四、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屠呦呦阎肃王广亚

12.画外音:之一——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她说:“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之二——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始终保持“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的情怀,他一生创作了上千个精品力作,影响和激励几代中国人。之三——豫籍教育家王广亚一生创办十余所大中小学,他说:“培育英才,回报祖国,回馈社会,是我最大的心愿。”

你校拟举办“向楷模学习,为人生添彩”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如下任务:

(1)学习上述三位前辈的事迹,请谈谈你的深刻感悟。(三个方面即可。6分)

(2)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材料重复者不得分。4分)

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宽,“卖唱”救孤,奉献社会。

【参考答案】(1)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才精彩(或: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生命不仅有长短之分,还有质的差别(或:生命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涵和质量);一个人能够为他人减轻痛苦、带来欢乐,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就能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或:生命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命过程付出的多少);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最高意义就是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刻苦学习,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做好准备;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或: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更大的价值);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等。(6分)

(2)略。示例:抗日英雄——杨靖宇,精忠报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兢兢业业,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无私奉献;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心为民,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学大师——汤一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戏比天大”、德艺双馨;感动中国人物——张荣锁,当代愚公,带领村民共走致富路;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李学生,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背妹求学,自立自强;等等。(4分)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第二问答出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楷模人物的姓名即可给1分,能介绍其事迹或说明其优秀品质均可再给1分,本问最高给4分。

【评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楷模的意义不可小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德育时运用英雄、楷模人物事例、事迹的不可或缺性。本题综合介绍了屠呦呦、阎肃、王广亚具有共同特质的事迹,聚焦中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特别重视的优秀品质,如家国情怀、无私奉献、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等。让考生在学习楷模人物的事迹中思悟自己的人生,提升自身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斗志、增长才干,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不懈奋斗。试题背景材料图文匹配,文字描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问题设置聚焦材料、开阖适度,在考查考生相关素养的基础上,也起到了应有的导向、引领、启迪和鼓舞作用。

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渡过24条河流、爬过18座山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可以说,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长征既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的长征。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作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你校准备开展“传承长征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如下任务:

(1)请谈谈为什么要把长征精神作为新长征路上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三个方面即可。6分)

(2)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为新长征的胜利作出贡献?(不少于四个方面。4分)

【参考答案】(1)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长征精神是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长征精神能够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长征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能够鼓舞国人士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现代化建设;新长征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需要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力量,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等等。(6分)

(2)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积极关注国家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建言献策;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规校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递社会正能量;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准备;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光盘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积极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等等。(4分)

评分建议:第一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最高给6分。第二问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1分,最高给4分。

【评析】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是2016年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理应在全社会形成重大反响,出现在思想品德中招试卷中更是必然的、必须的。纪念长征胜利的重点是弘扬长征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凝聚全国人民,为新长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胜利作出新的贡献。长征虽已过去80年,但长征精神却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本题的立意正是基于这两点,一是纪念长征胜利的重点是弘扬长征精神,二是弘扬长征精神的重点是为新长征贡献力量。试题材料并没有明确阐述长征精神,而是将其蕴含在材料第一段的长征故事中,让考生在阅读中提炼、总结,并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升华,用意颇深。材料第二段将长征、长征精神、新长征等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必要的描述和梳理,让考生通过分析、理解,在脑海中形成明晰的脉络,为后面的答题提供依据,培养他们善于审题、精于思维的意识和能力。第(1)问的设置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既切中了本热点的核心内涵,也避开了社会上的成题,既有利于考查和培养考生的能力和素养,又足以提升他们对纪念长征胜利这一事件的认识。第(2)问属于偏易题,旨在将德育践行作为学科课程的落脚点和侧重点,有益于通过考查形成考生以自身行动弘扬长征精神的意识,培养他们自觉践行长征精神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建设尽自己应有之责。整道题高屋建瓴、厚积薄发,精神涤荡、情感渲染如喷薄的火山,气势恢宏、排山倒海,思维启迪、智慧凝结如深邃的大海,博大精深、浩瀚汪洋,堪称精神类考题中的又一精品力作!

总之,2016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B卷的精彩之处、精妙之笔不胜枚举。它们精美如画、精致如诗,在深度把握中招试题应有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思想品德作为德育课程和人文学科的特色。整套试卷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表述和恰当、精巧的配图为载体,蕴含着浓郁的思想性、教育性,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达成了德育考查和培养目标,魅力独具;彰显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乡土气息,故乡情怀、家乡情意,温润如春风、清新似春雨,滋润一朵朵正值青春年少的河南小公民的心灵;典藏着深厚的思维之花、智慧之果,处处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以决胜千里、运筹帷幄之势,撬动并导向着评价改革、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应有的发展方向。期许这样的优秀、巅峰之作更多一些,更期许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长征
智珠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笔歌朝花随行长征
智珠二则
智珠
数字越大,火箭越先进?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智珠
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