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成长的逻辑
2016-05-14肇启明
肇启明
背靠阿里与腾讯的滴滴,已经基本打通了互联网模式的顶层与底层,其平台优势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
“滴滴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盈利,目前四百个城市中已有近三百个盈利。在互联网出行行业中,滴滴会像淘宝成为电商平台的唯一,成为出行领域的唯一胜出者。”在日前瑞士信贷2016年度亚洲投资者峰会上,滴滴出行战略副总裁朱景士透露,滴滴出行的新一轮融资即将完成,估值也远超各界估计。
一场号称以技术推动的市场化变革,就这么进入了历史上一再发生的死循环,再一次,世界并没有因而不同!
第三方数据公司QuestMobile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3月,Android+iOS端,滴滴出行MAU为5886.7万、DAU为908.6万,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95.9%、223.4%。相比之下,第二名Uber虽然口碑不错,不过与滴滴比,颇有当年淘宝对阵易趣的风范,MAU、DAU分别为1848.8万、229.6万。这之外,排名第三的嘀嗒拼车,差距也更大,MAU、DAU分别为561万和86.3万。
虽然在增长率上,Uber也是很惊人的,分别达到890.5%和960%,然而在目前的局面里,Uber能成多大气候还有待观望。类似的场景似曾相识,早在2003年,淘宝创立之后,以疯狂烧钱的态势,直接逼宫Ebay易趣,2005年北京召开的电子商务大会上,会场总共两大站台,就是淘宝与易趣,时任淘宝总裁的孙彤宇与时任易趣总裁的郑锡贵,现场开撕,上演了一场与技术、道德无关的资本大戏。
从免费模式到海量烧钱到政府公关……各方合谋的力量如此惊人,不到一年,易趣关张,淘宝全面垄断,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典型日本财阀做生意的模式。如今,淘宝成了“巨无霸”,转身就开始卖数据、卖排名、卖店铺(天猫),然后就走上了跻身中国首富的阳光大道。那么滴滴呢?走的似乎是和淘宝一样的道路,只不过在资本的助力之下更加疯狂。
很多人以为,滴滴最牛的是狂烧几十、上百亿元吸聚了数以千万计的用户,业界经常引用的话是滴滴程维说的:“在烧钱最厉害的时候,一个用户获取成本高达70元。”其他出行类APP不敢这么做,所以就死了,快的敢这么做,结果资本方受不了,然后二者就合了。
其实,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对于滴滴而言,目前最大的资本是其专车、快车司机群体,就像淘宝一样,最大的资本是几千万小店主。这部分群体,既是滴滴可以逼宫各方的“杀手锏”,也是他们养的可以剪羊毛的“小肥羊”:来看看数据,从去年3月到今年3月,滴滴专车司机几乎从几万直线增长到了100万,相对应的,滴滴出租车司机相当稳定,维持在50万左右。
出租车与专车(快车)两大群体数量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都看到了结果:号称变革人们出行方式的交通大数据平台,在实践中让监管部门“投鼠忌器”。迄今为止,在媒体的关注之下,在公众的支持之下,滴滴出行让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
滴滴出行的“成功”,所对应的是出租车市场的相对闭塞与垄断,便利与便宜这两个痛点,以及在市场的逻辑之下,滴滴出行自然所向披靡。在这个竞争充分的市场,由政府统一价格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唯一的定价权就落到了市场主体手中。在大数据的算法之下,Uber拥有自己的动态算法,滴滴同样如此。
得用户者得天下,得数据者守天下,在商业的丛林之上,无论是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世界巨无霸,还是本土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络巨头,都拥有着海量的用户与层次细分的数据。背靠阿里与腾讯的滴滴,已经基本打通了互联网模式的顶层与底层,其平台优势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