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简育苗移栽模式下棉花新品种济5104密度研究
2016-05-14谢志华于谦林杜中民
谢志华 于谦林 杜中民
摘要:
为了摸清蒜套棉轻简育苗移栽模式下棉花新品种济5104的最佳种植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并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特设置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济5104在27 000~45 000 株·hm-2 移栽密度范围内,生育期127天左右,33 000 株·hm-2最为适宜,其烂铃率较27 000 株·hm-2处理增加不显著,其皮棉单产最高为1 978 kg·hm-2,较45 000 株·hm-2处理增产17.0%。
关键词:轻简育苗;棉花新品种济5104;密度;蒜棉套作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8-0042-04
Abstract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of new cotton variety Ji 5104 under the intercropping of garlic-cotton was tested with the simplified seedl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technology. It was expected to fully realize the high-yielding potential and achieve good quality, high yield and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eriod of Ji 5104 was about 127 days in the range of 27 000~45 000 plants per hectare. The density of 33 000 plants per hectare was the best one with the boll rot rate lower than that of 27 000 plants per hectare and the highest lint cotton yield as 1 978 kg·hm-2, which increased by 17.0% compared to that of 45 000 plants per hectare.
KeywordsSimplified seedling raising; New cotton variety Ji 5104; Density; Intercropping of garlic and cotton
棉花新品种济5104具有高抗枯萎病、高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等多抗性,而且棉纤维品质优良,结铃性强,增产潜力大,中熟偏早,适宜鲁西南蒜茬套种,近两年山东金乡及周边的鲁西南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鲁西南蒜套棉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以上,传统上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模式和壮个体、稀群体种植,密度多不超过27 000 株·hm-2,以致于群体铃数上不去,常年皮棉单产徘徊在1 470~1 500 kg·hm-2之间[1]。近两年鲁西南部分乡镇已将棉花移栽密度提高到30 000 株·hm-2左右[2-4],皮棉单产有所提高。为了摸清济5104蒜套棉的适宜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2014-2015年在鱼台县罗屯镇开展了轻简育苗移栽模式下的密度试验研究,以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材与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鱼台县罗屯镇大闫村(E 116°24′, N 35°04′)进行。试验田为多年两熟蒜棉套种模式,土壤为重壤土,肥力中等偏上,有机质12.9 g·kg-1,碱解氮92.3 mg·kg-1、有效磷50.1 mg·kg-1、速效钾149.6 mg·kg-1。杂交棉品种济5104,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鲁农审2014018号)。
1.2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两年试验均设27 000、30 000、33 000、36 000、39 000、42 000、45 000 株·hm-2 7个密度处理。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采用6行区栽植,7个处理两年行距均为1 m,株距分别为0.37、0.33、0.30、0.28、0.26、0.24、0.22 m,小区面积36 m2。
两年均采用轻简化无土基质育苗方式, 2014年4月5日育苗,5月29日移栽;2015年4月6日育苗,5月28日移栽。均于现蕾5天后将所有叶枝捋掉,正常打顶、去边心、去赘芽,其余栽培措施同大田蒜套棉高产栽培方法。
1.3数据采集和处理
经济产量以各小区实收棉花计产。生物产量和棉柴比:棉花收花完毕后,将每个小区棉株自然拔出,晾晒30天称重,计算出棉柴(除子棉以外的其它部分,包括根、茎、枝、铃壳和残叶)产量;以子棉与棉柴重量之和作为其近似的生物产量,以两者的重量比(棉柴比)作为衡量光合产物分配和经济系数的指标[5,6]。所得数据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移栽密度济5104生育进程
试验点两年生育期调查结果(表1)显示:45 000 株·hm-2 密度处理的吐絮期较其它密度处理延迟1天,可能与高密度下部烂铃有关,高密度处理第一果枝第一果节处发生烂铃不能正常吐絮,致使吐絮期延迟1天。除45 000 株·hm-2 密度处理外,两年生育期结果表现出相同规律,27 000~45 000 株·hm-2 密度范围内,济5104生育期不因密度变化而变化,总体密度变化对其生育进程没有影响。2015年5-6月份,鱼台日照时数较往年偏低106.6 h(鱼台常年5月日照时数298.5 h,2015年5月份日照时数218.5 h),2015年较2014年现蕾至开花天数延长5天;2015年花铃期日照充足,虽然较2014年晚育苗1天,但吐絮期较2014年仅延迟2天。济5104在蒜套轻简化基质育苗移栽模式下,生育期127天左右。
2.2不同移栽密度济5104“三桃”组成
对两年“三桃”比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单株伏前桃数在27 000~39 000 株·hm-2 密度范围内基本没有变化,42 000 株·hm-2 以上略有减少,总体上密度对其影响不大;单株伏桃数受密度影响显著,高密度条件下伏桃数和伏桃比例显著下降,原因可能是高密度栽培形成田间郁闭时,成铃脱落主要发生在棉株中部;单株秋桃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2.3不同移栽密度济5104烂铃分析
不同密度对棉花烂铃率有显著影响(图1),两年试验表现出大致相同规律,烂铃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加大。密度33 000 株·hm-2以下,烂铃率较低,两年平均在8.2%~8.9%之间;当密度大于36 000 株·hm-2时,烂铃率开始明显增大;45 000 株·hm-2时烂铃率最高,两年平均为16.65%。种植密度适宜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
2.4不同移栽密度对济5104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4.1对济5104经济产量的影响对试验点两年子棉及皮棉平均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33 000株·hm-2的皮棉单产最高为1 978 kg·hm-2,其次是36 000 株·hm-2处理,45 000 株·hm-2处理皮棉单产最低,前两个处理较后者分别增产17.0%和13.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27 000~33 000 株·hm-2密度范围内单产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在33 000~45 000 株·hm-2密度范围内单产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当密度达45 000 株·hm-2时皮棉单产急剧下降,45 000 株·hm-2的栽培密度在蒜茬高肥水条件下严重郁闭。
2.4.2对济5104产量结构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群体铃数影响最为显著(表3):群体铃数在中低密度范围内(27 000~33 000 株·hm-2)随密度升高而增加,在中高密度范围内(30 000~45 000株·hm-2)随密度升高而减少。在轻简育苗移栽高肥水栽培条件下,33 000 株·hm-2密度最为合适,群体铃数最高为90.17个·m-2,当群体大于39 000 株·hm-2时棉田开始发生郁闭,45 000 株·hm-2密度的中部成铃严重脱落,群体铃数最低为76.23个·m-2。
单铃重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27 000~33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铃重降低不显著,至密度45 000株·hm-2时降低差别显著。衣分相对铃数和铃重较为稳定,受栽培环境和条件影响不大,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
2.4.3对济5104生物产量和棉柴比的影响生物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表3)。不同处理间棉柴比的差异趋势与生物产量的差异趋势相反,棉柴比(经济系数)随密度的提高而降低,27 000~30 000 株·hm-2密度之间棉柴比变化不显著,当群体大于39 000 株·hm-2时,其棉柴比与33 000 株·hm-2之前处理相比显著下降,45 000 株·hm-2密度较中低密度(27 000~33 000 株·hm-2)差异显著。
3讨论与结论
栽培密度是制约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群体密度过低,生物量不足经济产量上不去,密度过高,不仅造成田间郁闭而且也加大用工的投入[7]。因此,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的矛盾,是提高棉花经济产量的关键[8,9]。
在土壤肥沃的鲁西南蒜套棉区,棉花密度在27 000~45 000株·hm-2范围内,济5104采用轻简化基质育苗移栽模式,生育期127天左右,较生育期130天左右的鲁棉研15、瑞杂816等其它蒜套棉品种,进一步减少了蒜棉共生期,适宜4月中上旬轻简化基质育苗,当苗龄达2片真叶时裸苗移栽,可促壮苗稳发。
济5104在鲁西南蒜套棉区表现出较广的密度适应范围,其在30 000~42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均能获得较高皮棉单产,两年平均皮棉单产在1 978~1 831 kg·hm-2之间,这说明济5104的稳产性强。该品种结铃性强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密度适应范围较广的优点,当种植密度达36 000 株·hm-2以上时,田间开始发生轻微郁闭,其中部伏桃显现脱落,但它能自我调节结铃部位,使上部和中部外围成铃数得到提高,在36 000~42 000 株·hm-2密度范围内,皮棉单产仍稳定在1 831~1 918 kg·hm-2之间。
济5104与鲁棉研28较为相似[10-12],均属稳产型品种,对棉柴比的测定发现,两个试验年度棉柴比有随密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济5104与鲁棉研28号的棉柴比皆显著高于33B,经济系数较高[11]。
在27 000株·hm-2低密度时,由于生物产量不足而影响经济产量的形成;在45 000株·hm-2高密度时,其群体过大形成严重郁闭,单位面积成铃数较42 000株·hm-2以下密度差异显著。
济5104与其它品种同样,有一个群体与个体发育协调平衡点,在此点处,田间生物量最佳,既能发挥最高光合效率又不至郁闭,烂铃情况不重,且经济单产最高。济5104,在鲁西南蒜套棉轻简化基质育苗移栽模式下,33 000株·hm-2密度最为适宜。
本试验是在中密度(27 000~45 000株·hm-2)条件下进行的,关于45 000株·hm-2以上的高密度对济5104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中民,刘传峰,刘美菊. 鲁西南蒜套棉高产的制约因素分析[J]. 中国棉花,2010,37(9):26-27.
[2]谢志华. 优化蒜棉套种模式 实现高产高效[J]. 中国棉花,2010,37(11):33-34.
[3]谢志华,李维江,苏敏,等.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 棉花学报,2014,26(5):459-465.
[4]谢志华,杜中民,缪蕾,等.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 . 山东农业科学,2014,46(10):43-46.
[5]董合忠,李振怀,罗振,等. 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792-798.
[6]孙学振,施培,单世华,等. 留营养枝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0,15(3):77-81.
[7]毛树春. 增加密度,合理密植,夺取杂交棉高产[J]. 中国棉花,2009,36(6):34-36.
[8]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棉花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6-526.
[9]何旭平,纪从亮. 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07-219.
[10]姜辉,王留明,王家宝. 抗虫棉鲁棉研28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2014, 46(10):120-122.
[11]董合忠,李振怀,粟红梅,等. 抗虫棉鲁棉研28号的生育特点和对密度的适应性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7(5):51-53,56.
[12]赵军胜,王秀丽,高明伟,等. 鲁棉研28号丰产稳产的生理特性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4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