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
2016-05-14芦慧刘霞陈红
芦慧 刘霞 陈红
摘要: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亲环境行为的内涵,提出企业员工亲环境行为的结构类型,并将其划分为公领域亲环境行为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通过调研分析目前企业员工亲环境行为的现状及特征,为企业规范环境价值体系、提升员工亲环境行为表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企业环境价值观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8.16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8-0069-06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何减少企业带来的环境危害是企业实践中一项关键议题[1]。而相关研究显示,企业实践中虽然领导和员工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加,但行为结果却并没有因此大幅改善[2],可见,从企业员工环境行为视角去审视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作为环境管理中从个体行为视角改善企业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关键途径,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外已颇为成熟,主要聚焦在个体环境素养的提升途径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诸多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3]。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或学生群体[4],可见,企业中个体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5]。
因此,本文将从环境问题这一社会热点出发,聚焦企业层面,对企业亲环境行为进行系统性、整合性及针对性的整理归纳,并深入探讨企业员工亲环境行为(Employe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简称EPEB)的内涵、结构与测量,最后探索分析目前EPEB的现状,以期为后续开展EPEB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亲环境行为的内涵与结构类型
11亲环境行为的内涵
国外学者对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研究历程。有关内涵,Reid等[6]认为亲环境行为指所有对环境产生较少负面影响的行为,如随手关灯、回收等;Khashe等[7]将个人参与绿色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以及通过减少或消除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做法称为亲环境行为。
国内的研究多将其称作环境友好行为,武春友等[8]认为凡是能够提升生态治理或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均可以视为环境友好行为;王建明等[9]认为亲环境行为是指人们使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的行为。
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亲环境行为内涵的剖析,都表明亲环境行为旨在提倡生态、友好、文明、自觉保护的行为理念,凡是能够促进环境友好发展的主动性行为均可视为亲环境行为。因此,本文将企业员工亲环境行为界定为员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环境友好行为。
12亲环境行为的结构
图1显示,西方学者基于不同政策、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国内学者则以公私领域为划分依据在城市居民群体中得到了有力验证。实际上,上述结构均有涉及到公私领域行为,以往的研究中,广义上的公共领域又称“公共空间”[15],其本质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和公共性;私人领域也称“私人空间”[16],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自律性。
因此,EPEB也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探究。企业员工公领域亲环境行为(Public Spher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简称Pu-EPEB)指有组织性、有人际互动的亲环境活动,反应了员工与其他组织成员在环境问题上的关心程度,私领域亲环境行为(Private Spher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简称Pr-EPEB)则是建立员工自律导向的亲环境行为,行为的产生通常取决于亲环境价值观以及以家庭生活为导向的亲环境行为传递作用。
2EPEB测量研究
21EPEB测量问卷编制基础
国外关于亲环境行为的测量研究起步较早且十分成熟[12,14][17~19],归纳的行为词条见图2。
22EPEB测量问卷编制
(1)EPEB词条提炼
EPEB所体现出的行为特征与图2中普遍意义上所要求的行为特征或许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拟在上述文献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访谈来修正相关词条。本文共访谈来自江苏、北京、河南、安徽、山东等5个省市在企业工作的67位人员,访谈结果经过整理,可归纳为“垃圾分类”“与亲戚朋友讨论环保问题”“重复利用”“主动关注环保信息”“参加环境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环境问题投诉”“绿色消费”“节水节电”“自觉维持清洁”“劝说行为”“公开发表言论”11项词条。最后,将这11项词条以企业为背景进行描述,并与专家讨论后形成EPEB初始问卷(见表1)。
(2)EPEB问卷编制与验证
问卷测量采用李克特5分法,1代表从不,5代表总是。预调研于2015年4月展开,收集问卷420份,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为848%。验证性因子分析阶段调研于2015年5月进行,实际收集问卷320份,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为875%。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EPEB的结构维度,逐项删除因子负荷小于05的题项后,KMO值为0815,P<0001,表明适合因子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题项聚合呈现的因子结构,将两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员工公领域亲环境行为和员工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且由SPSS190分析得到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82,两维度的信度系数也均大于07。
此外,将剩余的8项题目按公私领域分类依次编号为EPEB1~8,采用AMOS170程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3和图3表明数据拟合情况较好。可见,删除3项题目后的EPEB修正问卷即为本文正式问卷。
3EPEB现状调研
31正式调研过程
正式调研于2015年5~6月进行,实地发放问卷共1150份,其中有效问卷926份,有效回收率805%。
通过行为关键词提取、分析整合,将EPEB1简称“鼓励行为”、EPEB2简称“绿色消费”、EPEB3简称“环境问题上诉”、EPEB4简称“说服行为”、EPEB5简称“公开言论”、EPEB6简称“重复利用”、EPEB7简称“节水节电”、EPEB8简称“自觉保持清洁”。其中,EPEB1~5为Pu-EPEB,EPEB6~8为Pr-EPEB。
32EPEB描述性分析
由表4知,虽然Pr-EPEB得分显著高于Pu-EPEB,但二者均值均小于4,表明EPEB有待提升,Pu-EPEB的劣性值高出Pr-EPEB的一倍之多,说明Pu-EPEB需要得到企业高度重视。
33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表5显示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婚姻状况和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未列举。
由表5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服务类行业(信息产业、管理咨询、餐饮等)Pu-EPEB得分较低,推测其原因,一是很多新兴的服务类行业运营成本低、规模不大、管理体制不完善;二是经营理念侧重于优质的客户体验和客户评价,从而弱化了环境重视度。
②EPEB及各维度在职级上均表现为“中层>高层>基层”,说明具有强执行力和领导力的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环境规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③EPEB和Pu-EPEB维度上国企和私企员工的得分明显低于外企员工,侧面说明外企环境管理意识明显优于国内,加上国内企业在规模、资金、政府监督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其环境管理滞后。
④城镇籍员工相较于农村籍员工在EPEB和Pu-EPEB维度上的表现更为优异。
⑤EPEB和Pu-EPEB得分与年龄成正相关关系,研究推测,中年员工经历了国家发展过程中环境形势的变迁,因此环境关心水平较高。
⑥EPEB及各维度得分与学历成正相关关系,表明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⑦EPEB和Pu-EPEB得分与员工收入满意度成正相关关系,研究推测,收入满意度高的员工产生了高度组织归属感,更愿意支持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
34行为特征分析
从表6和图4、图5可以发现Pr-EPEB得分要明显高于Pu-EPEB,Pu-EPEB的得分区间为[287,326],Pr-EPEB的得分区间为[356,389],“公开言论”得分最低,“节水节电”“自觉保持清洁”得分最高。
另外,图6中5项Pu-EPEB题目中被试选择1分和2分的累计占比达20%~40%;选择4分和5分的累计占比与选择3分的占比相当,维持在30%~40%;而3项Pr-EPEB 中被试选择1分和2分的累计占比明显低于20%,选择3分的占比均为20%~30%,明显低于Pu-EPEB 同分数段占比;而选择4分和5分的累计占比均高于50%,其中“节水节电”和“自觉保持清洁”中被试选择4分和5分的占比达到了60%~70%,说明员工更注重选择私领域行为。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员工更倾向于从事Pr-EPEB,因为若需要推动较少代表自己利益的Pu-EPEB,员工往往需要付出较大代价(时间、精力、金钱等)[14]。
4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41研究结论与讨论
(1)研究显示EPEB具有主动、积极、自律等特点,Pu-EPEB 属于企业工作场所中具有组织性、人际互动的层面,而Pr-EPEB属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行为。
(2)研究通过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并结合企业调研和分析形成了EPEB正式问卷,其中鼓励行为、绿色消费、环境问题上诉、说服行为、公开言论为Pu-EPEB,重复利用、节水节电、自觉保持清洁为Pr-EPEB。
(3)EPEB在职级、公司性质、家乡、年龄、学历、收入满意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u-EPEB在行业、职级、公司性质、家乡类型、年龄、学历、收入满意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r-EPEB 在职级、学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4)EPEB两个维度均值均低于4分,但更有意思的是5项Pu-EPEB均值均明显低于3项Pr-EPEB,这从侧面印证了“低成本”的解释,也说明重视Pu-EPEB将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14],同时Pr-EPEB得分高也表明日常生活习惯可以转移到工作场所成为影响EPEB的因素[20],且习惯的因素经常被研究者忽视[21]。
(5)研究推测,公私领域层面不同的表现实质上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既然中国国情决定着由个人“小私”转为社会“大公”需要持久的变革与指引,而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组成,充分利用其群体优势,将有利于形成“员工-企业-社会”三方环境利益逐步整合的链式结构,有助于增强员工“私人”理念到“公共”理念的渗透,最终实现“员工-企业-社会”环境价值观和谐、一致、高效的提升。
42管理建议
(1)企业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可重点针对基层、农村籍、新生代、低学历、低收入满意度的员工进行亲环境教育和培训,或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选拔合适人才,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分析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企业环境目标逐步引导Pu-EPEB,或从环境价值观视角引导Pr-EPEB,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环境关心水平。
(2)企业需要提升员工对EPEB认知,规范企业环境价值观(非制度约束),塑造和谐的亲环境氛围。例如,引进绿色环保办公产品提升员工绿色消费意识,制定环境绩效鼓励员工代表公司参与环保动员或公开言论,并使员工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亲环境行为监督,通过人际约束逐步提升员工环境素养。
(3)企业还应重视习惯和规范的作用,这需要领导(尤其是中层管理者)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员工更多地参与EPEB。
(4)员工“低成本”行为的选择和“公共利益感”的缺失提醒企业应积极培养员工组织归属感,促进企业环境价值观建设,从而提升企业实力及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Davis M C,Alt E.Promot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C].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4.12827-12827.
[2]Schultz P W.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Concern for Self,Other People,and the Biosphe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1(4):327-339.
[3]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Kollmuss A,Agyeman J.Mind the Gap: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2,8(3):239-260.
[5]么桂杰.儒家价值观、个人责任感对中国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Reid L,Sutton P,Hunter C. Theorizing the Meso Level: The Household as a Crucibl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10,34(3):309-327.
[7]Khashe S,Heydarian A,Gerber D, et al.Influence of LEED Branding on Building Occupan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Building&Environment,2015(94):477-488.
[8]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25(4):61-65.
[9]王建明,吴龙昌.亲环境行为研究中情感的类别、维度及其作用机理[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53-2166.
[10]Sia A P,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Tomera.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70,17(2):31-40.
[11]Smith-Sebasto N J, D costa A.Designing a Likert-Type Scale to Predi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A Multistep Proc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5,27(1):14-20.
[12]Stern P C.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ur[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9,56(3):407-424.
[13]Abrahamse W,Steg L,Vlek C,et al.The Effect of Tailored Information,Goal Setting,and Tailored Feedback on Household Energy Use,Energy-Related Behaviors,and Behavioral Anteced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7,27(4):265-276.
[14]龚文娟.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11-17.
[15]Habermas,Jürgen,曹卫东,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16]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3):108-113.
[17]Kaiser F G.A General Measure of Ecological Behavior 1[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8,28(5):395–422.
[18]Schultz P W,Zelezny L,Dalrymple N J.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Judeo-Christian Religious Beliefs and Attitud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Environment & Behavior,2000,32(32):576-591.
[19]Allen J B,Ferrand J L.Environmental Locus of Control,Sympathy,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 Test of Gellers Actively Caring Hypothesis[J].Environment & Behavior,1999,31(3):338-353.
[20]Klckner C A, Blbaum A. A Comprehensive Action Determination Model:Toward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Behaviour Using the Example of Travel Mode Choi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4):574-586.
[21]Lülfs R,Hahn R.Corporate Greening Beyond Formal Programs,Initiatives,and Systems:A Conceptual Model for Voluntary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mployees[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3,10(2):83-98.
(责任编辑: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