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2016-05-14吴磊
吴磊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由于篇幅较短、语言含蓄等特点,理解起来往往比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更具有难度。而十六七岁的学生又多数存在深层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所以对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来说,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内涵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注意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一、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以应试标准选择学习内容
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数、轻情商”的现象,很多教师将对学生情感塑造、情商培养有益的现代诗歌拒之门外,必修篇目当成选修篇目上,选修篇目干脆不上。对于一些经典的现代诗歌如《当炉女》《双桅船》《再别康桥》等,教师往往也不要求学生花时间朗诵或背诵。
2.只重局部忽略整体
每首现代诗歌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作者的情感往往一气呵成,即使婉转曲折,局部也不离整体。而在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将整首诗歌进行肢解,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思维去理解诗歌的结构,将教学的目光积聚到对所谓重点诗句或重点意象的不断挖掘中,而忽视了整体思想的把握。
3.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对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往往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读者常根据各自的角度,结合个人体验得出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只要不背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文本内容,都不需全盘否定。而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往往先入为主,预先设置标准答案,并暗示或左右学生的判断,如果发现学生的讨论结果不甚理想,就纠正学生的答案,然后精细、全面地讲授自己的标准答案。比如《雨巷》,理解成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否定,或对个人前途的迷茫,或对爱情的期待与渴求,其实都可以成立,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做多元化处理。
二、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解读诗歌
现代诗形式自由,打破了旧格律的束缚,诗人可以自由开放地抒写感情,因此,每首现代诗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在学习一首诗歌之前,教师应先将这首诗歌的形式特征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歌的形式结构特征,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再别康桥》,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音乐美”“形式美”“建筑美”,展现了现代诗独特的形式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出全文结构:全诗分为3个层次,共7小节,第一层,以“轻轻地我走了”开头,展现了作者平静、祥和的内心,为第二层的情感抒写做了铺垫。第二层,描写了康桥美好景物,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以及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巨大差距的失落之情。第三层,与第一层的结构大致相同,只不过将“轻轻”转化为“悄悄”,隐含了作者不得已与追忆挥别,重新面对现实生活的沉重之情。通过对全诗结构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短短的7小节诗中,蕴含了峰回路转的感情,帮助学生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形式美、建筑美。
2.以学生为主体巧妙设问
恰当巧妙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合理、有效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笔者常常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领学生逐步接近文本的精髓。如在《致橡树》教学中,笔者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中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诗的主人公是谁?题目是什么含义?在这封情书中,木棉向橡树表白了什么? “木棉”与“橡树”这两棵树有什么含义? 中国文学历来有“以花喻人”的传统,这首诗能否不用“木棉”而换用某种“花”的形象来代表女性?为什么?这是什么手法?朗读描写木棉与橡树爱情的诗句并思考它们的含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什么?
如在《相信未来》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据说当时的当权者读完这首诗后做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回答。他们有的说,这个评价是错误的,因为这首诗不是灰色的;有的说,这个评价说得也对,因为诗人相信未来的同时就是否定当时的社会现实。笔者肯定并赞赏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继续引申追问:“在你的眼中,这首诗是什么颜色的? 你从诗人食指的身上又能得到什么启示? ”这一轮讨论更加热烈,有的学生说,这首诗是绿色的,因为它展现了生命的色彩,从诗人的身上可以学到热爱生命的精神;有的学生说,这首诗是红色的,因为它展现了一种热情,从诗人的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及解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学生从诗歌的表层一步步深入到内核,既深刻理解了诗歌内容,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眼界。
由于教材中相关文学资料的缺乏,笔者在教学中整合可利用的资源,除教材以外,还收集相关作家的研究论文、作品集、诗词网站、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以加强师生交流、拓展学生视野。班级QQ 群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上传作品及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3.分析基本意象,把握诗歌主旨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各种意象有机地营造了诗歌的意境。
现代诗歌虽然使用的是浅近的白话文,但仍然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因为大量的意象,有的写实,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诞。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让学生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其教学的技巧和规律还有很多,掌握这些技巧和规律要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读得多了,理解也更容易。教师用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现代诗歌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