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名作,何以流芳百世?
2016-05-14朱青生董艺
朱青生 董艺
谈起艺术史上的名作,《蒙娜丽莎》无疑是最先被大家想到的经典之一,为何偏偏是这幅名画能为全球公众所认知?
如今《蒙娜丽莎》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在过去并不是这样的,其收藏机构卢浮宫通过多年的艺术管理、推广运营,才使之成为公众认知的人文“景观”。用今天的话说,就叫“p”,卢浮宫通过纪念品、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媒体报道推广,而小说电影的大量取材,尤其是后者,对于《蒙娜丽莎》的推广无疑是巨大的。
而《蒙娜丽莎》能成为经典,首先是达芬奇对艺术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包括他在绘画技法上的推进,比如人物脸部的反光处理、手部微妙精湛的刻画等,在艺术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但《蒙娜丽莎》也并非凭空产生,在达芬奇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同为文艺复兴的著名画家马萨乔在油画表现技巧的探索和推进已经大大迈开,所以技法的进步是一群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达芬奇只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已。在当时,人们认为美感产生在严格的黄金分割点上,通过精密、理性的计算,才能使画面具有“经典”的特征,从而让表现对象达到完美的理想状态。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遵循了这样的古典主义原则,因而成为了人类追求完美的重要结晶,便被载入史册。
不过,《蒙娜丽莎》过于强大的光环却遮蔽了其他艺术品,参观卢浮宫的人们都被这幅画所吸引,而事实上与《蒙娜丽莎》同样伟大的许多作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艺术的欣赏应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瞬间,在自由选择和欣赏中都能找到一个最美的所在。
在古典主义浸淫几百年后,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何以颠覆传统而名垂青史?
众所周知,《日出·印象》是莫奈的代表作,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印象二字是人们讽刺他画作的绰号。在当时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他们自称独立艺术沙龙,反对学院派的传统画法,主张新的表现办法,这跟当时照相机发明、光学认识逐步加深等领域的科学进步有莫大关系,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是光对眼睛的反射,而莫奈认为,我们看到的画面不是具体画某人某物,而是映入我们眼帘的一瞬间。因而印象派的理论颠覆了西方艺术史的传统和人们对于物体观察的认知,开启了西方艺术通往现代艺术过渡的时代。而西方艺术到梵高手上,最终完成了这—使命,
既然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反叛、颠覆传统,那创新则一定会受到很大阻力,梵高也是否因此而穷困潦倒一生?
创新是有代价的,莫奈开始也并不受欢迎,直到1900年后,他才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因而大师往往比普通人更早感知到时代的脉搏,走在了前头,所以最初的艺术反叛和创新并不能迅速让大部分人接受,但当人们对社会的反思、认识跟上后,那些反映时代变革的艺术家就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了。
而说到梵高的一生,很多人都会熟知他的代表作《向日葵》,它之所以被高度认知,也跟当时的拍卖热捧和商业运作有关,从而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当然拍卖的数据并不能作为艺术品价值衡量的唯指标,如果买了一件一流画家的三流作品,在未来未必能为经典流传。相反把握当下、反映未来的作品才是最值得投资的。那如何才能精准地找到这样的艺术品?这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艺术史学功底,对过去有充分把握,才能让你看清哪些创新是反映时代的。
至于梵高的悲剧,固然有偶然的因素存在。梵高走的是现代艺术的道路。传统艺术大家都知道标准,你只要朝着这样的标准去提升自我就是了,而现代艺术,你一定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它永远在变动,处于非常活泼的状态。所以现代艺术从创新到人们接受认可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而其实当时艺术界已经意识到梵高的艺术价值和创新,但他的作品并没有真正进入收藏市场,尚未被广大藏家所认可,才产生了那段命运弄人的故事。
同样是艺术创新的大师,毕加索为何就在生前就功成名就?他对艺术史的贡献又是什么?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梵高的先例在前,人们对于艺术创新的包容和接受度更大了。这是毕加索能在生前成名的前提。
而毕加索对艺术史的贡献在于他把现代艺术带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以他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为例,他描绘的是当时的妓女,因为当时的艺术界主张走进人类精神的底层,把里面深刻、残酷的面表现出来。毕加索解决艺术理论的一个问题,就是画面上不需要画出什么物象,只需通过描绘创造出一幅画出来即可,抽象的画面是心理美感,而不是眼睛所看到美感。
而实际上,作为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他在艺术上不同寻常的创新让他在1904年时就已经获得成功,成为了当时法国艺术界的权威。但看到毕加索这样的作品时,他已经看不懂,他称之为方块的艺术,后来被翻译成立体派,因而艺术史的有趣在于当年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成为权威后,往往变成了后面创新者的抨击者。
所以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在自由选择中找到艺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