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6-05-14李娟
李娟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实践潜能。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就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据某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将物理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物理对生活没有用,更谈不上兴趣。即使一些老师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但所举例子过于简单,仅是简单地照搬教科书上的例子,而不主动将更多生活实例加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后,却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也不会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要想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其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就应在教学中实施“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模式。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的建构
1、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物理。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实事和应用,并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的能力。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要求学生坐汽车或摩托车时,体验车开动和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很好地理解物体惯性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压强”时,可让学生用两根手指顶住铅笔的两端,体验稍微用力时手指的感觉有何不同;也可让学生体验踮着脚和不踮脚走路的感觉,从而使其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也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记忆远比课堂小实验来得深刻。
2、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日常用品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提前吩咐学生事先搜集与下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物理现象或日常用品,在下节课时带到课堂中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探究。如在学习《长度、时间的测量》内容时,先让学生搜集各种有长度刻度的测量工具,在课堂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测量工具都有“零刻线”,每把尺都有各自的“量程”,它们的“分度值”各是多少?进一步探讨它们的使用规则、读数方法,进而探讨其他测量工具的共性。就这样,在让学生观察、研究和“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刻度尺的应用。这样,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慢慢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顺利地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3、创建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而且一些实验用具都是厂制型的,这让学生觉得实验“遥不可及”,即使能让学生勉强记得实验原理,但这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在“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尝试将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实验搬进课堂,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另外,考虑到农村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相当缺乏,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尽可能地从生活用具中开发物理实验器材。如,可将装葡萄糖的瓶子当作烧杯、溢水杯、漏斗、气压瓶等,家里的缝纫针被磁化后可做成小磁针等。
4、回归生活,应用物理。新课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是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要考虑其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和学生一起贴近生活,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把物理规律同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从而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