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入父母朋友圈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2016-05-14
微型计算机·Geek 2016年9期
最近一篇名为《北京折叠》的中篇小说其作者郝景芳,获得了被誉为科幻小说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二次摘得该奖项。不过更让笔者意外的是,这部书的相关消息却是通过父母的朋友圈里看到的。而且N久不看小说的母亲大人还批注了一长串的书评,这就让身为书虫的笔者略有尴尬了。翻了翻作者的履历,这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是郭敬明的同龄人,也得到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照理说这样的年纪能引起父母那代人的共鸣不应该啊?直到笔者看了此书的简介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北京折叠》的故事设定的规模和《三体》有很大不同:《三体》是将视角扩张到整个宇宙,分析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该如何自处;而这篇几万字的《北京折叠》仅仅把目光聚焦到“北京”这个有代表意义的城市,来讨论人在社会中该如何自处。《北京折叠》的故事发生在22世纪,城市的空间被分为三层,这三个空间并不同时在时间中运转,而是每48小时一个轮回,先由第一空间的高等阶层生活24小时,然后由第二空间的中层人群和第三空间的低等人群分配另外的24小时。这样极端的背景容易让人联想现在北京高成本的生存环境,因此也给了这部小说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公共话题的讨论空间。各种渠道的书评对这部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说这部作品太过简陋无法齐房前人,也有说这部书其实是挖了大坑有点未完待续的意思。总之,关于现实的吐槽也好,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也罢,你都可以在这部小说中找到对应的影子,而真正好看与否也留待更多人传看之后才能有更多被讨论角度供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