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函

2016-05-14

人物 2016年9期
关键词:男孩摄影杂志

太行山上,和盲艺人的十年

天很热,我在横店拍圆明园的电影。摄影棚没有空调,为了同期收音,鼓风机也常常关掉。来了一个女孩,说叫姚璐,还跟着个瘦弱的摄影男孩,说要采访,急着发稿。

《人物》?

是本杂志,有很多读者。

我太忙了。

我们跟着,逮空。

……

于是,姚璐和摄影男孩就跟在拍摄现场,一得空,问上些问题。那几天,因为大多是群戏,现场杂乱且时不时遇上问题,我就急躁,姚璐却和煦如风,问题始终穿行在我拍摄换场景或等光的空隙。摄影男孩非要拍我在现场的照片,我不愿意,因赶进度,因指挥和调度着几百上千人的场景,因妆容不整……男孩一遍遍解释,说他修片的技术超凡,姚璐亲和委婉帮腔,说那绝对是事实。拗不过,胡乱对付了几张。

稿子出来,文风隽秀,主题鲜明,内容抓捕精炼。

照片出来,修片技术一流。

这些天,我在机房剪片。素材中有拍摄现场的一些纪录,常能见到姚璐和那个摄影男孩的身影。有个纷乱的场景,而且是个全景,姚璐吃着剧组的盒饭,端过来坐在我身旁,剪辑师问,那个女孩跟你在说什么,只有我清楚,那一段正说着“齐刷刷的耳朵”。那瞬间,看着姚璐瘦弱的身影,和她手中那一盒几乎没怎么吃的盒饭,我蓦地内疚。

这是在没眼人所有访谈中,唯一在我完全工作状态中完成的采访。

这几天,我又要进山,为没眼人电影的航拍。我想把这篇《太行山,和盲艺人的十年》念给没眼人听。那时“齐刷刷的耳朵”就会对着那个叫姚璐的女孩。只可惜“齐刷刷的耳朵”看不见那个摄影男孩高超的修片技术。

—亚妮

记者姚璐在横店待了两天三晚,那正是亚妮最忙碌的时候,她正在赶进度拍一部文献片。姚璐发现,在片场,亚妮给予最多关照的不是演员,不是摄像,而是最不起眼的场工,她说那是因为他们最辛苦也最弱势。在这样的采访环境里,记者看到了亚妮最真实的工作状态,也因此理解了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放不下没眼人。

很多时候,采访并不是正襟危坐在咖啡馆里,录音笔一开,等着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上几个小时。很多时候采访是站在黄土飞扬的路边,坐在闹哄哄的大排档里,甚至在颠簸的长途车上完成的。我们常说要把人物放到环境里去写,但前提是你要看到并且理解他所处的环境。伴随本身就是一种采访。

叠码仔的赌局

在接到《人物》杂志的采访邀约前就已耳闻这本杂志,是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道为主,也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很荣幸能收到《人物》杂志的邀请。

在所有网络平台,基本采用的是我的笔名—左四右五。这个笔名也是有渊源的,各方面的调性也比较符合。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了解到《人物》杂志是以真人真名著称,考虑再三,同意使用真名。

在当下以“博眼球”为消费导向的快媒体时代,多半是碎片化的浅阅读,很多文章读过之后印象很浅,缺少一份沉淀,能够前后连贯、有逻辑结构的深度文章恰恰是目前所稀缺的。《人物》杂志这种风格的秉承,不急于时下快速追随热点的风向,有自己的风格导向,反而满足了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坚持,是一种态度。

—张豫冬

谢谢张豫冬先生的信任,最终愿意在文章中使用真实姓名,我们充分理解身处复杂的博彩业中,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一定的勇气。实际上,在杂志此前诸多的报道中,我们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采访对象不希望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杂志上,有的不希望和记者见面聊,有的在最后一刻突然不同意自己说过的话出现在报道里……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最终被记者的真诚或者专业打动,我们必须向他们表示感谢。如同《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一书中写到的:“对于那些允许自己成为我们社会中某种更大的、超出个人生活范围的东西的代表的人,跟他们给予我们的东西相比,他们所得到的回报是非常少的。”

杨思维,大明星的背后推手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太多造星塑星的路数,以往不敢暴露的low段位,会被解读为真性情接地气,优点缺点都能被放大,粉丝从仰慕者渐进为消费者,团队得跟得上转变又能赶得上潮流,杨思维无疑是个中翘楚。

—源远流

的确如这位读者所说,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一些从业者为了能够跟随潮流而迷失自我,在采访中,杨思维小姐也流露过她的迷惑,但她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认为可贵的地方,编辑部一位同事对此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娱乐圈里一颗砰砰砰砰向前冲的小炮弹,还自带导航。”

这是杨思维小姐第一次接受关于她个人故事的采访,从前期沟通到后期成稿的整个过程里,她都表现得非常谨慎,由此,我们也看到了粉丝力量对这个行业的某种作用力。实际上,我们希望这篇报道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经纪人的故事,而是将她作为观察整个娱乐圈变化的一个钥匙孔,所谓的娱乐报道不是只有煽情和奇观而已。

(本期回复:编辑总监 王晶晶)

猜你喜欢

男孩摄影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男孩今年六十岁
杂志介绍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老男孩
最美的摄影
杂志收纳碗
摄影42℃展版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