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运:心灵深处的探寻者
2016-05-14申姣
申姣
“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被赋予“灵魂科学”的含义。而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由此可见“心”的重要性。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便由灵魂改为了心灵。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却很难有极高造诣的学科,而他却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梦想去追逐,并结出累累硕果。他,就是2016年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之一——潘运。
“意外”后的梦想
1980年,潘运出生在“中国百节之乡”凯里。从小学到高二,这个苗族大男孩从不曾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心理学”之路。但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迸发出火花:1998年,潘运面临高考,学校为了缓解高考学生的压力,请来了一位心理学讲师进行心理疏导。
在这次心理疏导中,潘运被讲师讲述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深深吸引。他突然发现原来心理学可以这样强大,可以帮助这么多人走出心理困境。于是,这场疏导不仅挥去了潘运的紧张情绪,也为他后来的“心理学之梦”埋下了伏笔。
几个月后,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潘运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冷门”专业——应用心理学。
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潘运如愿以偿地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就读应用心理学专业。 2006年9月,硕士毕业后的潘运继续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继续他的心理学之旅。
2009年,潘运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在天津的高薪工作机会,回到贵州师范大学执教。他说:“我想回到家乡,这里有我的家人,更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此后,潘运一直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承担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在教学中,他不断吸收心理学最新、最前沿的资讯即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课堂,由浅入深地传授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潘老师上课很幽默、随意,但不随便。上他的课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灵活生动的授课方式,逐渐让学生们爱上了心理学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
直面“挑战”
“实际上,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用科学知识、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是潘运探索已久的课题,他也坚信能通过教学改革解决这一问题。
但应该如何改革?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用什么模式去创新?这些问题困扰潘运多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花费大把时间思寻探索,就连吃饭走路他都会时不时陷入沉思。然而改革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
潘运说:“这个挑战我虽然很难战胜它,但我愿意迎接它!”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潘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案。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潘运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模式来授课:“是什么”一般是教授概念性知识,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常识中的现象来认知;“为什么”则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发现来理解;而“怎么做”则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或用实证的方式来理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理论,还进一步激发出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潘运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仅需要他自己不断地更新、丰富知识和理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学模拟设备的缺乏也是一大问题,于是,教学之余,他不断向学校及相关部门申请支持,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任重而道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近几年来,为了让年轻教师有更多外出进修学习、提升学历的机会,潘运一力承担了六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这些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少压力:在实验室的次数少了,专注于阅读新近外文献的时间少了,科研任务无形中也加重了,陪家人的时间更少了……但这都无法阻止潘运继续前进的脚步。
科研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与保证。从2009年至今,潘运不仅在日常的教学与学科管理工作中获得了肯定,科研成绩也同样硕果累累。他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研究,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研究》《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视觉选择性注意在数字认知加工中的作用》等多部学术专著,获得贵州省青年科技奖等众多奖项。
在潘运看来,心理学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旅任重而道远,未来,他将把更多的时间和热情投入这旅途中,做一名心灵深处的探寻者。(编辑/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