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里人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2016-05-14程宁宁
程宁宁
编者按:如今,从城市到农村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有文化、懂科技、跟得上潮流。他们中很多人搞的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是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的对象是城市里的高端消费者,利用“互联网+”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本期的采访对象——1958生态农业公社的创始人张林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有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却不顾家人反对依然投入到农业创业的大军中。他让鸡像吉普赛人那样搬家实现了鸡的生态养殖;他养起了黑猪,建起了发酵池群串起了种养业;他发展特色农副渔产品引来了更多的消费者;他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了实体和线上同步销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创业历程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记者:您作为一个有着体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想到去从事农业生产?
张林桦:是一种骨灰级梦想的驱使让我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想,希望创办自己的农场,生产最健康的生态农产品,自给自足,过一种田园般的生活。10年前,我在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收入中等以上,过着有房有车的生活。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承包了青岛市胶南的一片山地加林地,合起来有200多亩,其中林地有70亩左右。
记者: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的城里人,开始搞农业的时候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想从事土鸡养殖的呢?
张林桦:就是想养出小时候吃过的,那种纯粹的、原生态的散养土鸡。承包土地的第三年,我决定辞去城里的工作,全身心下乡创业。那时候,市场上土鸡难寻,到处都是激素和合成饲料喂养而成的速成鸡、肉食鸡。我北上参观学习、南下考察市场,修便道、拉水电、建鸡舍、围挡山林、购种苗。当时是边学边干,鸡舍一步步建了起来。散养就需要养殖场地越大越好。让鸡白天吃虫、吃草、喝泉水,晚上睡在树上,一粒合成饲料都不喂,只喂食玉米、麦麸、青菜。然而,我很快发现,书本上的东西与生产实际差距很大,有些甚至格格不入。鸡是散养了,每天都自由的觅食漫步,但根本找不到可吃的虫子。因为不到3个月,成千只鸡就把树林刨了个精光,地面寸草不生,跟城里的马路一样干净。不但地面是干净的,没食可刨的鸡们,开始啄树皮,不长时间,树根部的皮都被啄光了,露出光滑的树干,鸡还没长大,树先死了。
看着狼藉不堪的树林,我恍然大悟:那些参观过的散养鸡场有猫腻啊,那绿草茵茵的养殖场地,绝对不会是散养鸡经常活动的地方;换言之,那些鸡,不是全过程散养的。
记者:看着满地散步的鸡,您当时是如何解决散养与毁林毁绿的矛盾的?
张林桦:我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鸡毁林的速度一般都是3个月左右。如果在3个月之内换一块场地,就能实现土鸡散养与林木共生。从此,我养的鸡就走上了吉普赛之路,每3个月搬家一次。为此,我自己设计了可以快速拆装的鸡舍,可以重复使用的围栏,摸索出了一套白天迁移场地,夜晚迁移鸡群的搬家方法。
让鸡搬家,解决了散养与树林生态之间的矛盾,让树林永远是树林,让鸡永远有草可吃,有虫可啄。生态循环起来了,鸡也更加健康了。因为每一次搬家都是一块全新的养殖场,没有病毒,没有细菌,配合自己育种,鸡几乎不得病,每一批出栏率都在96%以上。因为病极少,基本上不需要使用药物,这样养出来的鸡就更加健康了。
记者:在做生态农业的10年中,让您最发愁的是什么?
张林桦:粪。(回答这个问题看得出他经过了慎重思考,但是答案却让记者很是错愕)
记者:能给我们讲讲为什么是粪吗?
张林桦: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做生态农业,最忌讳的就是用化肥和激素,最缺的就是有机肥料。你知道现在猪粪多少钱一斤(一斤等于500克。——编者注)吗?现在猪粪每斤都要0.4~0.5元。1958生态农业公社开始那几年赔钱,主要就是赔在没有粪上。
要种植纯绿色农产品,就不能用化肥和激素,全靠有机肥。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养猪场的猪粪肯定多得不得了,估计我去拉就是清理垃圾,不但不会要钱,说不定还得给我钱呢。
结果,十多个养猪场找过去,我傻眼了。原来,现在养猪都喂合成颗粒饲料,而合成饲料消化吸收率特别高,猪长的飞快,但猪粪很少。奇货可居,猪粪竟然成了抢手货。好说歹说,才以0.7元/公斤的价格买回来第一批猪粪。
从此以后,找粪,找更便宜的粪就成了头等大事。第一年下来,找粪找得我精疲力尽;而高昂的有机肥成本,也使得一年的生态种植在经济上赔的一塌糊涂。我的生态农业公社第一次在钱上亮起了红灯。
记者:您是如何摆脱“粪制人”,而让纯绿色种植走下去的?
张林桦:这时我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养殖黑猪;二是建设一个大型的发酵池。
黑猪只喂食粮食、青菜和牧草,产粪多,其自身肉质优良,符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饮食要求,价格高,利润有保证;建设一个大型发酵池群,可以把猪粪、鸡粪、羊粪和山上的杂草绿叶一起沤制有机肥料。以发酵池为纽带,把种植和养殖联系起来,实现循环生产,这样既降低了绿色生产成本,又确保了生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的冬天是1958生态农业公社历史上最忙碌的冬天,大型施工机械轰隆隆的进山了。发酵池越挖越多,生态猪舍也建了起来,黑黝黝的猪仔似奔跑的兄弟,农场生机勃勃。
我养殖的黑猪能吃能产粪,养殖周期长达一年。吃的多攒粪就多,加上收集的鸡粪、羊粪、牛粪和除草得到的杂草、灌木叶子,一池一池的有机肥经过发酵、熟化等环节沤制出来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有机肥的成本降低了,发酵肥料还起到了灭菌灭虫的作用。养殖和种植循环起来,到年底,120元/公斤的生态黑猪肉供不应求,当年就实现了种植与养殖双向盈亏平衡。
记者:您的创业走到了这一步,经济效益如何呢?
张林桦: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1958生态农业公社实现了暂时的盈亏平衡。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的。加上修路、造桥、盖房子、引水的固定资产投资,公社的经营一直难以真正盈利,表面上红红火火,经济上艰难跋涉。
记者:现在,您是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呢?
张林桦:初级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即使施用有机肥生产的生态杂粮,也没多少利润。算来算去,我觉得只有走特色深加工的路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参与中高端消费,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我利用农场依山傍海的优势,邀请当地村里几把好手上山,发掘了石磨面粉、手工面条、手工小米煎饼、大锅喜饽饽、冻粉皮等几个当地农家特色面食,又建设了地瓜干晾晒风洞、干海产品晒场。一个以农产品为主,特色干海产品为辅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投产了。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坚持原生态的理念,磨面用的是古老的石磨,面食全部是人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地瓜干都是无添加剂的,并且全部是室内风洞晾干,干净卫生,自然纯朴。柿子饼全部手工削皮,每一个柿子都有残存的皮,与市场上火碱去皮的柿子饼大有不同,无化学残留,还个个甜糯。海产品坚持新鲜为主,以无盐无添加剂为特色,与市场上高盐的大众化产品相区分,无盐的虾皮、无盐的扇贝柱,以小众个性为卖点,专供关注健康的消费群体,迅速打开了市场。
乡村的质朴吸引了城市中高端消费者,乡村的供给与城市的需求循环起来了,返璞归真的理念吸引了现代城市人。城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消费能力也明显提升。农副产品和干海产品加工的销售收入占了公社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公社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盈利了。
记者:养殖和加工的问题解决了,销售您有哪些途径?
张林桦:从2006年开始承包山林到2012年的六七年间,1958生态农业公社从垦荒到收获,一直走的是实体经营的路子。最近几年,电商平台对实体的冲击越来越大,我本来就是学计算机出身,投身生态农业前在IT行业供职十年。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决定进入电商平台,在互联网大潮中分一杯羹。
记者:您生产的这些产品进入电商平台后遇到了什么障碍吗?
张林桦:阻碍我们进入电商平台的唯一原因就是价格。经过几年的经营,公社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价格体系。做电商,就意味着必须到电商平台拼价格。而电商平台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更是云里雾里。有的冠以生态农产品之名,卖的确比普通农产品价格更低,个中猫腻令人遐想。
在电商平台上,如何证明我们的产品值这个价,是最困难的问题。然而,互联网经济真的是来势凶猛,回避是回避不了的。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习惯网上购物 。2012年底,1958生态农业公社淘宝店开业了。
记者:现在你们的网店发展得如何?
张林桦:3年时间,在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下,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不动摇,不移位;坚持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品价格。高质平价的经营策略终于赢得了网上顾客的认可。短短3年,网店已是双蓝冠,好评率高达99.1%。网店的顾客群,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较高的消费能力也带动了实体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标准化作业越来越规范。特别是实体与网上顾客群地域不同,对产品的喜好有明显差异,这种互补性循环,有效地降低了产品滞销的风险,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目前,网店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到公社销售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我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实现实体与网上销售各占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