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片林,好大一个人
2016-05-14李裴
李裴
忠实而富有激情地记录时代进程、反映时代精神、塑造现实形象,对作家是一个考验,需要厚重的历史责任担当,需要深切的民生情怀,丰富的生活积累,敏锐的现实洞察,更需要对艺术表现和想象的熟练驾驭。阅读《海雀,海雀》(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感佩于我省作家王华的现实勇气和想象底蕴,将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忠实而富有激情并艺术地予以表现,奉献给了广大读者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全书以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支书文朝荣的真实感人事迹为主线,描写了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办学育人,艰苦奋斗,最终让靠吃救济粮过日子的小山村焕然一新,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书写和讴歌了海雀群众,同时也艺术地再现了贵州人民面对贫困落后的困境,面对石漠化的发展制约,树雄心、立壮志、谋发展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后发赶超的奋斗历程。
一
《海雀,海雀》展现了一幅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画卷缩影。发展才是硬道理。1978年, 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抉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贵州农村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1978年贵州关岭县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 拉开了贵州农村改革的序幕;1980年贵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发生历史性大变革。每一个经历了这场变革的人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改革开放初期的毕节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最为贫困的乌蒙山扶贫开发片区,农民日子不好过,上山开荒和增加劳动人口成为不得已的出路。结果人口膨胀,地不够种,引发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怪圈,森林覆盖率仅12.46%,农民的日子每况愈下。1985年6月2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生活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报道描述:“赫章县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311户彝族、苗族农家,家家断炊……”6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清样”上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89年1月,贵州省委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正式确定为毕节试验区的三大试验主题。从此,毕节地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向贫困、向石漠化发起总攻的试验区,而海雀,则是这场攻坚战的发源地。
《海雀,海雀》以小见大,以约显博,全面记录了海雀村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文朝荣老支书的带领下,海雀村党员干部接力奋斗、顽强奋斗、扎实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各族群众奋力拼搏,斗荒山、战贫困,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硬是将万亩荒山变成林海,成就了如今海雀村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改写“苦甲天下”为“林茂粮丰”,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淬炼了不向贫困弯腰的奋斗精神。海雀从当初的“苦甲天下”到今天成为石漠化地区的一颗“明珠”的蝶变历程,滴水见日,折射出毕节试验区,乃至贵州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护生态,推动发展,坚守底线,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对于当下的思考和时代的意义来说,海雀村房子漂亮、村子干净、生态宜人,这都离不开文朝荣的功劳。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文朝荣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各级领导干部要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
二
《海雀,海雀》描绘展示了改革开放反贫困历史时期农村人物的群像。《海雀,海雀》以海雀村为背景,以老支书文朝荣为主角,以一群普普通通的人物为配角,全景似的再现了“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盖布,肩膀当作地皮磨”、“毕节高山大梁子,洋芋苦荞过日子,想吃一顿白米饭,要等婆娘坐月子”的苦甲天下的历史及其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现实美景。用写实手法,通过现实和历史形成鲜明对比,以众多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形象地展示了海雀人的奋斗足迹。
作者饱蘸情感的笔墨描写老支书文朝荣直面海雀村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脆弱生态环境和人口膨胀、愁吃愁穿、忍饥挨饿的贫困现实,面对一个个“和尚山”和一张张饥饿的“皮囊”,立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最终挖掉贫穷大山的“当代愚公”形象,几乎是完整地立体地记述了文朝荣的人生轨迹。作者说,他的心胸之“大”,容纳了整个海雀;他心胸之“小”,除了海雀,再也容不下其他。他穷尽一生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作者在描写主人公文朝荣与妻子、与子女、与村民、与村干、与上级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中,多有精彩之笔,细节生动鲜活。比如“文朝荣气得直跺脚,恨不能跺出个坑来给王学方看”,特别多处写到“眼睛一瞪”,极为传神。他以树的名义,将生命化为生态,把爱留给世界;以树的名义,铸就一种高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
在其他辅助人物中,我们看到了默默支持与付出的妻子——李明芝,尽管对丈夫文朝荣拒绝领救济粮、卖牛换粮食和换钱建学校、偷拿准备给大媳妇坐月子吃的鸡蛋分给上山植树的村民吃等等做法不理解,甚至赌气发狠喝敌敌畏,但却始终“容忍”丈夫的“无理”,默默地支持与付出,包括在丈夫“大张旗鼓”的吆喝下认命般地去完成计生结扎。正如作者笔下的山里女人,她们的感情跟一棵包谷苗一样朴实。只要你给它一把土,它就站得很牢,你要是能细心经营,它就能长出很多根来,紧紧抓住那把泥,风起时的摇晃,根本动摇不了根。我们也看到了与父亲抗争而又无奈妥协的儿子——文正全、文正友,为了给村民们带好头、做表率,去煤窑打工的大儿子文正全“被迫”回家上山栽树,又“被迫”带头执行独生子女政策,领了全村第一本“独生子女证”;二儿子文正友因父亲看到学生逃学受冻被狠狠教训“怎么当的老师”,后来乡党委动员他做村支书,不干,硬是被老父亲生拉硬拽为海雀人服务。我们还看到了痴于种树的先行模范者——胡索文、李淑彬和杨明生,这三位早先不被人理解的树痴必然地变成了楷模,人们一当谈到“生态”谈到“石漠化”,就必然要谈起他们和他们种下的那些树。老支书文朝荣在听到他们的名字的同时,还灌了满耳朵“青山绿水”这样的词汇。他一一拜访了他们,并同他们一样,做了一个“痴人”,一个一辈子的种树痴人。我们同时还看到了一群坚守着党员的本分的农村党员们,尽管有时对老支书文朝荣主张的上山栽树,退耕还林,以及把杈杈房改为土墙房等有质疑,但是面对村庄的发展,百姓的利益,又总是带头走在前面,不为别的,就因为“党员”二字。等等。
作品抓住历史的关节点和人物的关键点进行链接,从人物事件的推进铺展笔墨,描绘了与老支书文朝荣一起,同甘共苦,共赴维艰,团结一心,抱团出击,植树造林、种植地膜包谷、建学校办教育和改造房屋建设新农村,走上新生活的色彩斑斓的全景群像。人物群像的成功塑造,使作品赋有了很强的艺术吸引力,真切反映了文朝荣在带领村民决战贫困、摆脱贫困、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忧虑与彷徨,质疑与挑战,凸显了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文朝荣精神,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三
《海雀,海雀》描绘展示了一幅富有贵州农村生活习惯的风俗场景。乡土,是当代文学作品书写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文学母本,很多人的创作都从乡土开始的。在因生态破坏严重导致乡村贫瘠、荒凉、落寞的现实场景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艺术而本色地描画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风俗画卷,描写之处,行云流水,全无刻意雕琢之痕迹,展现的都是生活的细节和人性的色彩, 生活气息浓郁,让作品原滋原味、有滋有味。作品写到,“盐水泡木姜子是海雀人的一道美味,一年泡上一小坛,下重体力的季节才拿出来下饭。”“饭已经熟了,是‘耗儿饭。玉米面和荞子面混在一起搅出来的,一个个的面疙瘩呈灰色,还真像一个个小老鼠。做这种饭特别考手艺,做不好,里头就是生的,没法吃,也没法继续往下煮。李明芝的手艺是一流的,不光个个‘耗儿 都熟透,皮也没煳,软硬也正好。因为没有菜,李明芝在饭里给加了点盐,吃着有盐的饭,舌头就会平静些,就不会总是去渴望菜,或多或少能弥补一点没菜的遗憾。”“她手上拿着一个包谷菜团子,一看成色,就知道粮食多于菜,很诱人。”“土墙房比他们用牛屎和泥糊的杈杈房要厚实,夜里风声听起来要小得多。更没有杈杈房那种‘唰唰的,听起来像房子在发抖的声响。”还有日常生活中上坡弄猪草、采月亮苔,挖龙胆草、抠洋芋吃……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是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和难以忘却的乡愁啊!即便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面对这样一幅特定年代真实的乡村生活画卷,让人不禁感慨生活艰苦的同时,又深感时代生活的别有滋味。
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真实的农村风俗画卷的场景中,通过家庭和邻里间的点滴小事,如因困难时期村民吃不上饭,老支书文朝荣卖掉自家的牛换来粮食送给极贫户;国家下拨救济粮时,不仅自己不要,还劝说自己的亲戚不要。有村民想开荒种地,为了保护绿色屏障,他主动把自家的地送给村民种。动员自己的兄弟文朝升和文朝华带头将杈杈房改为土墙房……以及人物与人物间的质朴对话,展现了村民朴素、本真、执拗的个性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勾勒出一幅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海雀人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从毁林开荒到植树造林,不做“杨八郎”、挑战石漠化、扶智又扶贫,让曾经“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华丽嬗变的历史画卷,在原汁原味地呈现海雀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中充满激情地赞美了海雀人挑战贫困的顺时乐天的生活观,颂扬了以文朝荣老支书为代表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造福子孙的人性之美。
四
《海雀,海雀》展现了作者艺术描写的生动与深刻。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华这篇作品就有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境界!从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农村生活很熟悉,这使得她对海雀村干部和海雀人的生存状态、情感状态、精神状态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她深入地领会发生在人群中和人心中的巨大和细微的变化,以敏锐的触觉关怀关注海雀人的生存现实,深刻诠释了海雀人顽强与拼搏,自信与自强,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生活态度,能够“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该作品,有丰富开阔恢弘的场景叙事,也有精细雕刻的现实描写。“土地被交到农民手上,原是因为他们可以抚育土地,他们养牛养马养猪养羊养猫养狗,也养土地。但海雀的农民,却养不活地。一个连地都养不活的农民,算什么农民呢?可难道这能怪他们吗?难道他们没有付出辛苦没有付出感情吗?他们每天守着它们抚摸着它们,他们把别的农民能给予土地的尊重全部给了它们,该下种时下种,该施肥时施肥。因为他们的土地天生贫弱,他们甚至比别人给得更多,爱护得也更多。可是,他们的土地还是永远那么弱不经风,越来越瘦骨如柴。种子下到地里,从发芽开始就营养不良,整个季节里,你都能听到庄稼生长时的痛苦呻唤,它们拼尽老命结出的粮食,却没法让农民们果腹。”真情的描写,诉说着海雀土地贫瘠的现实。甚至用“老鼠偷吃包谷棒子的时候下跪”来凸显这一极度贫瘠的残酷生存现实,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连老鼠都饥饿得知道感恩!而海雀人坚韧、不屈的性格则体现在姜子树的耐贫,“它将根伸得很远,从地面伸出去,从石缝伸进去,拼命地活着。这一点,很像海雀人。”
同时,作者以求实的写作态度和饱满的感情投入,大处着眼,根系着笔,丰富的细节,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场景,真实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精神践行者——文朝荣。“三张脸谱”,刻画和定义了老支书文朝荣的一生。第一张脸谱是老支书为海雀找出路、思办法时形成的:“脸上所有的皱纹都朝着眉心的地方挤,在那个地方生生地挤出一个‘愁字”;第二张脸谱是老支书带领村民上荒山植树造林时形成的:“那一阵儿文朝荣可没好脾气。自从开始栽树以后,他就整日跟人生气。以至于他那张脸一鼓再鼓,一鼓再鼓,额头上那个‘愁字被鼓没了,一个气鼓鼓的脸谱从此就留在了他脸上”;第三张脸谱是老支书看着栽下的树们茁壮成长,林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林子时形成的:“那绷紧的脸庞渐渐和软,再和软,竟在有一天形成了他的第三张脸谱。这张脸谱静止在一个笑容上。那种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笑容,在脸庞中间像水光一样慢慢晕开”。同时,作品中还有不少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树栽上了,地膜包谷也种上了,海雀人吃米饭不再需要等婆娘坐月子了,文朝荣鼓了几年的那张脸谱日渐舒缓开来,遇上舒心的时候,你甚至能在那里看到一个温情的笑容。而他最舒心的时候,莫过于走在栽满了小树的山头上了。二儿子文正友跑上山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唱山歌:“新来阳雀不开声,只等山中树叶青。只等山中树叶老,一个山头叫几声。”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故事、细节将老支书文朝荣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执着追求,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深刻地展示出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可亲可敬。
得益于作者农村生活的异常熟悉,在处理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时,都能够做到与人物身份很“贴”,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说法就是“不隔”,特别是方言的恰当使用,为作品增添了不少韵味,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细微处入手,将日常生活碎片与时代潮流相映衬契合,写活了海雀奋斗的时代精神,特别是文朝荣这名村支书在平凡生活中折射出的伟大精神力量,凸显了长篇报告文学的正能量功力与影响力。
关于王华,读书人大多知道, 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桥溪庄》《傩赐》《家园》《花河》,小说集《天上没有云朵》。其中,长篇小说《雪豆》(《桥溪庄》改名出版)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当代》文学拉力赛冠军、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中篇小说《紫色泥偶》获鄂尔多斯文学奖。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转载,是贵州土生土长的著名优秀女作家。她的作品始终关注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也许这与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及十几年来在乡村教师岗位上与农村结下的深厚感情有关,正是这份“乡土情结”,让她对农村有一种执着的亲切与依恋。她以丰赡的笔墨来描写乡村社会转型期的农民的生存态势,揭示时代变迁中农民对贫苦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旨在传递一种不屈、抗争、为民、求实、奋进、永不停歇的时代精神。《海雀,海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她的笔触下,主人公文朝荣倔强执拗,心中始终坚守着对党的信念和忠诚,坚守着对人民的承诺和奉献,这样简单而纯粹的信仰与担当让人感动,令人震撼。如同作者在文中所写的那样:“文朝荣亲身栽下的姜子树,属于耐旱耐贫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使在石漠地头,在海雀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它也能顽强地生长,并长出一棵树的光景来。这一点,它跟文朝荣很相似。几十年过去了,它依然没能长成参天大树,但它长出了一棵树的光景。它现在已经快有老土屋高了,它拥有一个不错的树冠,春天它会开一树繁花,夏天它也能弄出一团翠绿。现在海雀到处都是树,房前屋后都是树,有椿树,有李树有核桃树。不论春天还是夏天,它都争不过它们。但文家的老土屋前,只有它。这就是它的骄傲。”的确,文朝荣和海雀人的精神值得我们骄傲,更是值得我们贵州人去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
《海雀,海雀》描写主人翁一生的奋斗历程印证了守住“两条底线”的实践性和科学性。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风一刮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毁林开荒,让海雀村生态破坏严重。1982年文朝荣出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时,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严重沙化,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秃秃的“和尚坡”,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每到年底,村里就有群众开始缺粮;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更有农户断炊,以野菜果腹。一篇上《国内动态清样》的新闻报道,让海雀以它的“苦甲天下”一举扬名,别人都兴致勃勃地炫耀说:“我们海雀都惊动了中南海了”,可在文朝荣看来,那不过是把脸丢进中南海去了,作为支书的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普通村民可以饿了就去想救济粮,因为针对个人而言,有时候是可以把尊严放在生存之后的。但村支部,村支书却不一样,他担当着一个村几千人的尊严,他要面对的是整个海雀村的饭碗问题。因为他深知:救济粮只能救命,不能救穷。1986年冬,面对肆虐的风沙,文朝荣决定发动村民种树,让荒山披绿。因为他清楚:“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他干得更实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空话大话,只有大山一样的朴实情怀,一天又一天,一锹又一锹,一寸又一寸,20多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带领群众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硬是在赤裸裸的荒山上拓出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昔日的“和尚坡”变成了如今的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飙升为70.4%,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创造了海雀人守住“绿色银行”,吃上“林业饭”的奇迹。文朝荣带领海雀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奋斗一生植树造林的历程,印证了海雀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辩证思维,通过将荒山石山变为绿水青山,又通过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富了农民,更美了生态,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山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发展路子。如今的海雀村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小楼掩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广大村民丰衣足食、生活宽裕,是贵州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
在此,我想到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我们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和肆意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进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患病人口增加、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问题。正如作者在作品中所写到的,人类当初改依赖肉类为依赖粮食而生存,是为了更优雅更尊严地生活。我们从树上走下来,从森林里走出来,走向开阔地,走向庄稼。让我们活得更加的优雅和尊严。然而那时候,完全想不到开垦会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危害,也想不到这样无休止的开垦下去,终有一天我们将会重新失去优雅和尊严。这是多么深刻的思考和警醒,如醍醐灌顶,黄钟雷鸣。甚至作者将文朝荣、胡索文、李淑彬、杨明生等种树人平凡而在今天看来可以称为“壮举”的事情定义为一种“还债”,还土地的债。因为我们的索求无度,因为我们的贪婪疯狂,让我们欠下养育我们的“母亲”——这片土地太多太多。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反哺,像鸦那样反哺,像羊羔那样跪乳,在自己长大以后,只有母亲健康强壮,孩子才有奶吃啊!
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而海雀植树造林、恢复生态、脱贫致富的绿色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为“两条底线”理论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支撑,为“两条底线”找到了成功的“范式”和“样版”。
“十三五”时期,是像贵州这样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关键时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发扬文朝荣精神,并将之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强大力量,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时代需要和文化动力。以文朝荣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个重要时期挺起腰杆、抖擞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愚公移山、久久为功,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具有很好的鼓动作用和情感激励。我想,这也许就是《海雀,海雀》微言大义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