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中心模式下的个案分析报告
2016-05-14张钰晗
张钰晗
【摘 要】任务中心模式是个案工作的主要介入模式之一,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试图探索基于任务中心模式下的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丰富该模式的具体应用,并为个案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实践支撑。
【关键词】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小西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2年4月8日(14岁)
教育程度:初二就读(西安市某高级中学)
案主基本状况:案主父亲为公务员,母亲是小学教师,12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小西跟随父亲,目前与爷爷奶奶住在某高档社区。案主性格内向,从小品学兼优。自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案主的性格变得孤僻,开始自我沉溺。上初中以后,案主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还染上了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近期案主发生了一次严重打架事件,校方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
二、问题诊断与分析
(一)周围环境对案主的影响。案主的家庭环境优越,从小品学兼优,没有挫折经历。自从父母闹离婚开始,案主的家庭由美满幸福一夜之间沦为冷清淡漠、支离破碎。青少年是成长的特殊期、转折期、关键期。这一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然而案主却遭遇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这样的现实造成其对周围一切产生仇视心理,致使扭曲性格逐步形成。
(二)不良教育方式对案主的影响。当父亲意识到案主的成绩一落千丈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案主,并直接将其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缺乏对案主的正确引导和心理关怀。同时,学校对案主管制约束,甚至将其单独看待,贴上行为偏差的标签,这样的做法加重了案主反抗心理,使其不良行为变本加厉。
(三)人际交往的严重失衡状态。案主与父亲、爷爷奶奶关系疏离,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几乎为零;与学校、同辈群体越来越缺少良性互动,相反与网吧、社会青年有较强的关系,这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缺少正确引导的青少年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三、介入策略与实施过程
(1)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解决的是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的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因素。该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该模式认为,问题产生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挖掘或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够面对今后发生的问题。该模式强调兼容并蓄,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2)介入目标:
1.建立关系;2.帮助案主接受环境变化;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4.帮助其挖掘自身潜能;
5.帮助案主做好心理调适,摆脱心理困境。
(3)介入计划:
1.確定目标问题;2.就服务时间及安排达成协议;
3.确定案主任务;4.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完成任务;
5.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估,确定跟进计划;
(4)介入过程与执行:
(一)开始阶段:建立关系
在第一、二次会谈中,小西表现得不太配合,第三次会谈社工引导小西谈到以前的成功经历,并对以往的学习能力和成功经验给予肯定。小西开朗了很多。经过三次会谈,社工与小西建立了初步关系,小西表示,乐意就自己在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问题与社工进行更多的交流。这一阶段,社工经过详细的资料研究及实地走访掌握具体案主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关系,逐步获得案主信任与接纳,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主动交谈、求助,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二)进一步确定目标问题,就服务的时间和安排达成协议,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次会谈,社工首先对小西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西理解父亲对他的良苦用心,鼓励小西关心体谅父亲;同时帮助小西正视父母离婚的现实,使小西体会到爷爷奶奶一直以来对他的关爱,增强小西的自我认同感,恢复小西对学习,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自信心;
第五次会谈,社工对小西的不良行为进行修正,将改正逃课、不交作业的行为,改善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作为既定目标;帮助拓展小西其它方面的兴趣活动,鼓励小西多参加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重拾原来的兴趣爱好等等,从而协助案主缓解网络成瘾的情况之后通过专业的方法帮助案主逐步戒掉网瘾。案主原本是自觉性、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经过这几次访谈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案主已经慢慢恢复了学习能力,在这点上社工高度称赞了案主,并鼓励他勇往直前。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发掘案主的能力和内在的潜力,同时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不断对案主进行心理调适,关注案主能做的,接纳案主不能做的。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社工采用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界定问题、判断事物发展方向,提升介入效果。
第六次会谈,社会工作者与小西的父亲及爷爷奶奶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让小西的父亲认识到冷言冷语和打骂的方式对小西造成的身心危害。几次会谈后,案主自身有了明显改变,紧张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同时社工与小西的老师进行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小西的个人状况,从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为小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鼓励小西多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重塑小西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社工旨在为案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案主的改变与周围他人的改变连接起来,相互促进,形成案主与周围他人社会支持的良性互动。
(三)结束阶段
在工作快要结束(大约第七、八次会谈时),社工与案主小西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与案主一起回顾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并帮助案主确立进一步的工作领域。如果案主觉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并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意愿,可以协商后适当延长工作期限。
四、效果评估与总结
服务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就案主的问题来看,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案主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希望,并不像前段时间那样萎靡不振。案主的心理问题也一天天好转,逐渐回归家庭的正常生活,父子关系缓和,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由于案主本身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所以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提升了不少,现成为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和同学们能够正常相处,这是自信和沟通能力逐渐恢复的表现。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调整计划,做跟进的工作。此次个案中,案主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找出核心问题加以解决,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服务过程中,任务不仅仅是案主的,也是案主相关系统的。社工以任务中心介入模式为指导,加上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等,积极借助社会资源,结合案主实际情况,跟进案主的发展。案主从最初的消极、沮丧、自我沉溺到现在的心理上得到慰藉,舒缓了面对生活的不安情绪,将自己的优势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摆脱了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陈微微.中学生厌学行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的个案研究[D].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