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轴线引导下的古都安阳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初探

2016-05-14张苗王保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都

张苗 王保民

摘 要:从城市轴线演变入手对安阳城市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以安阳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小型城市延续城市轴线、处理好老城与新区之间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古都;安阳老城;城市文脉;城市空间格局;城市轴线

如果说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骨架”,那么城市轴线就是城市的“脊椎”,是城市特色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生命线。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已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这些区域中,包含了一大批以安阳为代表的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的中小城市,由于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导致这些城市的城市规划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不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相结合,有效延续传统城市轴线、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协调处理新城与旧区之间的关系,是以安阳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不容小觑的现实问题。

一、安阳城市轴线发展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一)安阳概况

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东临黄河、西倚太行,区内有漳水、洹水注入黄河,地势平坦、气候和煦,是建都立国的理想所在。“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七朝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古老文字甲骨文与《周易》发源地。区内现辖一市(林州市)、四县(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四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42万①。

(二)安阳城市轴线发展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在今安阳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焚邺城、迁相州、魏郡、邺县于南40km之安阳城,称邺,为相州,今日安阳老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经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增筑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建,安阳老城格局逐步平面规整,呈正方形,围9里113步,四面有城门4并角楼各4座,城外有护城河相依而建,是中国古代地方性城市的典型布局形式。建国前,钟楼、鼓楼、城墙相继被毁,如今仅存西南角楼②。

1.明清及民国安阳城市轴线发展及城市格局演变

明清安阳老城城市轴线清晰明确,分别以四方城门为起点,在城市中心十字型正交。其中东西轴线长约1.7km,以中山西街、鼓楼东街为主,串联起鼓楼、钟楼两处标志性建筑物,在高度和体量上起到统帅全城的作用;南北轴线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核心道路,长约1.5km,串联起城市标志性建筑天宁寺(文峰塔)与城市文化性特色植物景观“老槐树”,成为城市文脉与市民心灵家园的守护。除上述历史建筑与标志性景观元素外,城市轴线周边0.5公里范围内还分布了高阁寺、城隍庙、郭朴祠、韩王庙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遗迹和塔莲坑在内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元素(图1)。在城市轴线的总体控制下,安阳古城被进一步划分为“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城市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民国时期,城市中轴线上增建了部分西式建筑形式的商号,轴线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动,在此不再赘述③。

2.建国至今安阳城市轴线及城市格局演变

安阳于1958年和1965年先后两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格局突破老城规模沿轴线向外拓展,表现为:以城市南北轴线发展为主,南侧沿相州路拓展至洪河北岸、北侧沿红旗路拓展至洹河南岸④。值得一提的是,红旗路沿线为安阳当时政治、经济、金融的聚集区域,相州路沿线则汇集了大量仓储、工业产业,城市功能更加多元化且具有明确分区。

1981年安阳编制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此次规划将中轴线上北大街北段区域进行改建,复原重建了中轴线周边城隍庙、钟楼、郭朴祠和许三礼祠等建筑,并在洹水岸边殷墟遗址修建了殷墟博物苑,丰富了城市空间格局,强调了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城市发展与城市文脉延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⑤,1986年安阳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图2)。

1996年,第四版《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确定了安阳“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豫北地区的商务信息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的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主要向南向东发展,适当向西延伸⑥。安阳城市发展步入快速转型期,城市东西轴线向东拓展至光明路,向西由彰德路延伸至华祥路,通长共计12公里。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东部建成区城市空间格局较之前有较大突破,城市框架整体拉大,路口平均间距增大为500米;同时,2006年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图3、图4)

二、安阳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点与不足

(一)轴线“锁住”城市文脉、守护城市特色

如果说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性格”所在,城市文脉则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安阳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城市文脉保存放在首位,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元素和城市不同功能区通过城市轴线串联在一起。

(二)城市定位清晰明确、结构功能随轴线有序发展

纵观安阳城市发展历程,安阳城市轴线的每一次拓展延伸都伴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空间格局的拓展。安阳自建国后第一次编制城市规划开始,就从未忽视历史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最新的安阳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城市定位的首位,使城市发展与文脉保护相统一。

(三)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不足:传统民居损毁、新建建筑风貌不协调

随着城市轴线的发展、拓宽,老城内的民居与古树却面临拆除和损毁的危险。目前,老城民居除仓巷街得到整体保护外,其他重点街道如西大街、东大街、头道街、鼓楼东街均未得到有效保护,衰败严重。其次,部分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与细部上缺乏细节推敲,仅求“形似”,影响了老城的整体建筑风貌与特色统一。

三、结语

城市轴线以及城市轴线引导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数千年发展历程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物质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西部以古城安阳为代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小城市,将面临城镇化浪潮的冲击和考验。保护城市轴线、延续城市文脉,使城市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①职建仁.安阳老城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0.

②职建仁,郭芳华.浅析安阳古城的物质空间形态[J].高校理科研究,2011,(20):111.

③高长海.安阳城市中轴线变迁及其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J].中国名城,2013,(11):50.

④同3

⑤赵冰.黄河流域:安阳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3,(04):1-4.

⑥同5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古都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下“绣花”功夫:让古都洛阳换新颜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神盾局办公室”古都中的百万级家庭影院
关于大古都分布的宏观认识
古都建设应保护优先、科学规划
关于大理、赤峰、银川等古都城市“中国大古都”历史地位的讨论
洛阳古都文化虚拟旅游开发研究
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