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声音”创作 用自然的语言表达

2016-05-14关键

中国广播 2016年9期
关键词:声音乡村广播节目

【摘要】本文从节目选题、采访、录音素材的选取、以及编辑制作等方面介绍了广播特写《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的独特之处,为广播节目的制作提供借鉴和积累经验。

【关键词】摆脱贫困 乡村 互联网 广播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sia-Pacific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以下简称AIBD)广播电视奖的主题是“关注摆脱贫困”。对于全国性专业对农广播频率——中国乡村之声来说,这类选题就是我们平时关注的焦点,也是报道的重点。那么,为什么《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能够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参加AIBD广播节目奖评选并最终获奖?作为这一作品的主要创作者,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选题

《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主要讲述的是,深圳网络公司的陈圆圆女士创造性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乡村摆脱贫困的故事。在4月份策划选题时,这只是众多选题之一。

我负责的栏目叫《致富青年帮》,每天都要为听众介绍一个致富人物典型。可以说,我手里掌握的致富能人不少,而且类型丰富,有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村官、妇女能手、城市投资者……不过,在众多选题中,一同参与策划的彭忠蛟、王慧,也包括我,都倾向于深挖陈圆圆这个人物。

首先,陈圆圆这样的城市志愿者长期扎根农村,帮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具有公益性;其次,陈圆圆历经多年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乡村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具有时代感;第三,我已经跟踪采访陈圆圆将近一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1180分钟的录音素材

第一次认识陈圆圆是在2015年8月。由她倡导的“为村”公益开放平台全国发布会在贵州省黎平县铜关村举行。一个女孩子能在那么偏远的、不知名的小山村,连续进行几年的公益服务,这份执著与不易已经令人感动。特别是利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顽疾,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一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选题一下子触碰到了我的新闻敏感。

发布会当天,我采访陈圆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表达了长期关注“为村”的想法。此后,我又邀请她到中央电台参与相关节目的录制,介绍“为村”公益开放平台;我还参与了“为村”平台的其他推介活动。今年5月,我和同事许伟又一次来到铜关村采访,还专程到深圳腾讯总部采访陈圆圆和她的团队。一年下来,我手头一共积累了相关录音素材1180多分钟。

面对1180分钟的录音素材,究竟该怎么运用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一开始围绕最近一次的采访经历,通过大量旁白和人物对话,介绍陈圆圆和“为村”平台。节目合成后,虽然“移动互联网扶贫”这一选题让人眼前一亮,但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展现、主题提炼并不能令大家满意。这说明我们并没有利用好如此丰富的音响素材。

选择最有价值的音响素材

凭借独特的选题,我们有幸获得代表中央电台参加今年亚太广播发展机构广播节目奖评选的资格。在修改的过程中,业务指导李宏首先要求我们放弃宣传扶贫典型人物的思路,而要多用音响表达,而不是一味地陈述和说理。她把标题从《为了乡村更美好——都市丽人陈圆圆的扶贫探索》改为《陈圆圆,用微信连接乡村》,并要求我回听1180分钟的采访录音,在这个标题(主题)下重新选择音响素材、重新布局结构、重写解说词,总之“重头再来,一定要用笨功夫”。

这些指导,让我对广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广播特写是围绕“声音”创作的。采访对话只是众多音响的一部分,既不是最主要的部分,也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那么,什么样的音响素材才是最吸引人的呢?以节目开头为例。一开始,我想用暴雨雷电做开头,这既是我在铜关村采访的亲身经历,也希望借此表现贫困山区的困顿。“暴雨雷电跟主题有什么关系?暴雨雷电是铜关村独有的吗?”自以为这样的开篇很有意境,可李宏老师的问题竟让我无言以对。视频聊天音响只是节目中后半段采用的一个很短的背景音,李宏老师却说:“村民会用微信与远方亲人视频聊天这样的细节才更有特色、更具感染力。”她建议我们:节目开头用石刚情一家微信视频这一特写镜头般的场景,然后接“大山里蝉鸣鸟叫”“孩子们快乐地唱侗歌《蝉之歌》”这样的远景、中景,构成悬念,布下牵引听众收听的线索。结果确实如此,经过这样的调整,节目不再落入俗套,主题更突出,且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只要一有空我就回听这1180分钟的音响,我边听边记边选,确实发现一些我在第一次创作时遗漏的精彩对话和鲜活场景。比如:买蚊香时发现铜关村的小商店居然可以微信支付;再比如:陈圆圆与我探讨乡村贫困的根本原因等等。

用白描语言讲述细节

经过对音响素材的重新梳理,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把更多的好素材用到节目里,我开始刻意压缩解说词。按理说,广播特写用音响表达,解说词确实不应太多。但我却走入另一个极端,为了减少解说文字,我使用了太多概括性语言。李宏老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寻找自然的说话状态,用白描语言讲述细节,千万不要总是去概括、去提炼,像写材料。”这为我接下来的解说词修改指明了方向。而且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少用成语、俗语,少引经据典,尽量用日常交流的语言。在我的印象里,“一路上不断地拐弯、拐弯”这一句,是李宏老师为数不多专门表扬过的,恐怕就是因为这一句很生活。

反复听录音素材,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在温秋阳、黎晓蕾、蔡骏、李慧容等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修改,《陈圆圆,为乡村插上互联网翅膀》最终在6月25日的《致富青年帮》栏目中播出。

听众和网友反响热烈,很多人为陈圆圆点赞。网友“金菇菌业”说:“大家都要向陈圆圆学习,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听众“晨光”说:“陈圆圆是侗家的贵人。”同时,很多农民听众表达了对“为村”平台的渴望和关注。网友“贵州有牛——杨正熙”说:“村里需要这样为村的人,‘为村正是那个给你准备好的平台!”手机尾号“5784”的听众说:“可以教我吗,我们那里也需要。”相关的留言还有很多很多,这让我有些感动和感慨:16分钟的广播特写,原来可以产生那么大的能量,让大家认识一个人,找寻到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

毫不夸张地说,节目的采访、编辑、制作过程,对我这样一个年轻广播人来说,已经是难得宝贵的经历,足以让我消化和思考很长时间。得奖固然是好事,但如何让更多的广播节目都能像获奖节目那样,产生好的播出效果,把更多人拉回到收音机旁,才是年轻广播人更应该始终追寻的。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

猜你喜欢

声音乡村广播节目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话剧《乡村》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