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广播文化节目的坚守与创新
2016-05-14吕亮生袁溢荣
吕亮生 袁溢荣
【摘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传播者,必须有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在坚守和创新上下功夫。广东中山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粤韵今宵》是一档典型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20年的广播实践,节目在传承岭南粤曲文化方面,在坚守与创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栏目模式。
【关键词】广播文化节目 创新传播 曲迷会 效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曲种,用广州方言(也就是粤语)演唱。粤曲盛行于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粤曲源于戏曲声腔,声音表达是其主要特征,与广播的传播特点高度契合。1996年11月,原中山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粤韵今宵》节目,以传承、弘扬岭南传统粤曲文化为宗旨,以专业化的视角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在广播媒介上探索专业化的严谨表达,又以小众化角度实现大众化传播,提升了广播节目的品位和传播力,使广播节目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了契入点。
一、让粤曲嵌入广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粤韵今宵》创办至今已有20年,每个周六、日20:00~22:00,节目都会以风格独特、包装精美、节奏明快、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特点,吸引着广大听众;加上主持人深厚的粤剧曲艺文化素养和个性鲜明的风格表达,赢得了听众的广泛喜爱。该节目已成为粤曲爱好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伴随着不少爱好粤曲的青少年的成长。
1.专业化态度的严谨表达
所谓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粤韵今宵》的专业化态度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节目主持人本身就是粤曲爱好者,在粤剧曲艺、广东音乐等方面素养深厚,对粤曲唱腔唱法、传统经典粤曲典故以及粤港澳粤曲名家等喜爱又熟悉;二是节目内容、唱腔唱法有来自粤港澳的粤曲名家协助,专业把关,加上广播节目的专业主持功底,成功实现了小众节目的大众传播。
在结构搭建上,《粤韵今宵》从传统文化、岭南特色、戏曲传承的视角出发,将所要播出的内容划分为“经典回顾”“参与打擂”“红船故事”“新苗发现”等多个小板块。粤曲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等,节目对此既分门别类予以介绍,又统一在以粤曲为基本点的框架内。
在《粤韵今宵》20年的节目中,节目制作者紧跟时代发展,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甚至将广东音乐也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等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广视野、多角度地展现,引导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让听众从一开始的一般性大众欣赏,发展到深刻理解并品味优秀粤曲文化艺术魅力。
2.小众化角度的大众传播
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这个概念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由于社会的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方式增多,粤曲的普及率有缩小的趋势,成为一种以个人为基础,并局限于邻人、同道或者朋友等小圈子而形成的一种小众文化形式。
《粤韵今宵》以粤曲为传播的基本点,通过小众化传播视角,经过多年的传播实践,全面解读了粤曲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当今发展。
一是将岭南特色的粤曲文化进行大众化传播。节目以深入浅出的表达将粤曲文化专业知识通俗化,将原来在粤曲中的一些普通听众闹不明白的专业名词(如老倌、大喉唱家、平喉唱家等名词)通俗化普及,渐渐让听众熟悉起来,不再视粤曲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强化了专业艺术样式的大众传播力。
其次是将粤曲发展历史系统化。节目将粤曲最初的起源与后来的发展,以简洁明快的编辑,紧紧围绕粤曲这个核心,展现粤曲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故事,同时采访一些健在的粤曲老艺术家,让他们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将他们从艺的历史展现给听众,让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3.坚守与创新传播
《粤韵今宵》栏目已坚守了20年,而这20年节目在创新传播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借助“卡拉OK”形式,在栏目开设“粤曲卡拉OK擂台阵”,并开创了打电话唱粵曲比赛的模式,既丰富了节目的可听性,又从中发掘了不少好苗子,有的佼佼者已经成为广东省粵剧院的当家花旦。“粤曲卡拉OK擂台阵”得到了本地以及来自粤港澳广大粤曲爱好者的热烈响应,节目影响力也遍及珠三角及港澳地区。
二是成立“曲迷会”,让听众以粤曲为纽带,自然形成核心听众群体。1998年成立的“曲迷会”,是广东省第一个以听众为基础的粤曲粉丝团队,成为推动和振兴粤曲事业的新动力。
三是栏目主持人与一些小学、大学的粤曲爱好者经常互动,保持青少年听众对栏目的黏性。中山市一些小学与大学,纷纷邀请《粤韵今宵》的主持人并通过其与一些粤剧名伶、老倌取得联络,让他们担任主讲嘉宾,宣讲与表演相结合,传播弘扬粤剧曲艺文化。曲迷会会员们策划了“粵乐粵曲粵菜”方案,借助“曲迷欢乐日”活动,通过边唱曲、边交流、边品尝美食,邀请老倌名家们到会见面,助兴演出,开展粵曲知识咨询、灯谜竟猜、有奖问答及游园游艺等活动,营造了浓浓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参与,让粤曲传播重现蓬勃生机!
二、效度传播:广播、口碑、互联网
效度传播是传播学的概念,包含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外在效度则指特定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
效度传播是广播节目《粤韵今宵》以专业视角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另一种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时效和传播力度两个方面。
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被人们意识到之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一时尘嚣甚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变得理性起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创办《粤韵今宵》广播节目是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
1.时效:抓住历史发展给予的机遇
粤曲艺术在岭南粤语地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茶余饭后及节假日里,人们广为吟唱。应运而生的广播节目《粤韵今宵》,是广播传媒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的产物。稀缺性定位,使节目延续20年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不仅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而且在粉丝圈中形成了极高的收听期待。
《粤韵今宵》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卓越眼光关注岭南地区粤曲等艺术形态,最初设想是满足一部分粤曲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传承、提高与表现自我的一个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粤韵今宵》成为一档克服广告搭载少等多方面困难,弘扬传统优秀粤曲文化的好栏目,多方努力与坚守,提升了节目的价值导向与思想深度。
2.力度:专业视角下轴线叙事表达,通过口碑、朋友圈实现以点带面的传播
《粤韵今宵》作为文化类广播节目,传播平台相对较窄,属于小众化形态的大众传播,需要在传播力度上大胆创新探索。
一方面,以《粤韵今宵》为主线,以经典回顾、名人故事等为轴线支点,形成节目的叙事表达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口碑传播及以会员个人为中心的朋友圈,借助现代各种通讯手段实现传播,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模式,弘扬了传统的粤曲文化,实现了节目审美价值的提升。
“曲迷会”每个季度安排一次大型聚会活动,形成了节目线上线下新的传播格局。“曲迷会”的每次活动,粉丝们对如何办好品牌栏目贡献了不少好点子,使节目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更加适合大众的口味,增加了节目的可听性和审美趣味。
3.传承与发扬
《粤韵今宵》已经成为广东广播界同类节目中的一个品牌栏目。2010年,该节目被评为广东广播电视优秀栏目。节目线上线下形成合力的做法,为优秀的传统粤曲文化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对小众题材大众化表达具有标本式的示范意义。
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地方城市广播电视台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粤剧、粤曲艺术等方面任重道远。要振兴首先必须传承,要传承首先要做好传播。要坚守与创新,就必须通过好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