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改革内在机理探析
2016-05-14龚永标
多年的写作教学,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效能感均很低下。为此,笔者试图从写作的教与学方面分析存在的困境,以求探索其规律,试图改革创新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
语言表达和交流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写作教学工作者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思维世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表达,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时代的需要、观念更新的需要。
我们必须针对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探讨,摒弃以文为本、一言堂、拘泥于条框的陈旧作法。自古以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教学也应贴近生活要有时代的气息,要反映当今新常态下教育理论与方针,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此,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写作教学内在机理需要改革。
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写作教学的成败。长期以来,为应付考试的语文写作教学高投入、低产出、费时、低效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也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更是语文教学不理想的体现。值得每一位写作教学界的工作者反思与探讨。
二、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教”与“学”的困境
时下为“应试”而转的教学,兼之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道统观念,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违背了写作的内在规律,剑走偏锋。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写作教学,既费时更费力
教学工作者常常想方设法发挥应试机制下的命题作文,一道题,一次作文,课堂完成。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采取格式固定、结构三段论、程序化,让教育的客体——学生被动接受应试思想与应试的理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击提高受教客体的写作水平。这种忽视拥有丰富思想情感又具备特殊性的教育客体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思想肤浅、个性受抑。即使教师注重文章的技巧训练、方式讲究、题海战术,也扭转不了传统写作教育所造成的沉疴。受教客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受教客体绞尽脑汁,闭门造车的抑郁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习作缺乏生命力、矫揉造作、内容空洞,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模式训练难显成效。
面对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考试机器的日趋强化,教师们对此毫不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作教学陷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写作教学工作者常在慨叹之余,默认这样的事实:通过精选例文、范文让学生熟悉甚至背诵下来,然后依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写作模式去依样画瓢。开始觉得行之有效,因为符合了传统的写作教学大纲,但在教学程式化的引导下,学生很难延续这样的写法。这种忽略了学生个体特殊性的写作要求,致使文章难有个性特色,只能是千遍一律,人云亦云。
三、当前写作教学中“学”的困境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个性多彩多姿,其作文也应绚烂多彩,而一直以来并非如此:
(一)真性情的泯灭
究其原因,由于写作教学形式高于内容,学生产生心理依赖和盲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被无形的扼杀。为此,教学写作专家温儒敏教授几番感慨,多次呼吁:写作是一种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佳形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写作里尤为出色。然而,时下写作正在这一显著处截然背离了学生的写作自然成长的规律与心理认知。现在教学写作与人类认知的规律相反,误入歧途,迷失在混乱的应试模式下。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是学生写不出真性情之病根所在。
(二)创造力的扼杀
学生平时按照考试指挥棒的要求,追求标准答案,想象力、思维都受到限制。为了应试,学生放弃了追求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心性过早被机械式训练替代。在心中吟唱的声音,却失去了测试的机会,失去了生活的培养。学生只能隐藏潜意识的创意和创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写作也就很难出现个性飞扬,(三)激浊扬清,祥云遨游的大好局面。
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写作这一创造性的活动脱离了生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忽略了写作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写作教学的规律,并寻求相应的策略
(龚永标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