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大国为何难见体育电影

2016-05-14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迪斯尼体育精神隐形

光明日报刊文说,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相比,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却在艺术和商业两个层面均未形成气候。国产体育电影总量欠奉,佳作稀缺,类型不成熟,能够留得下、记得住的经典体育电影寥寥无几。问题何在?

体育精神包含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哲学,以及团结、协作、平等、进取、包容的价值理念。凡是被观众铭记的体育电影,都对体育精神有独到深刻的理解。比如《烈火战车》《一球成名》《点球成金》等电影用传奇故事和魅力人物诠释了超越国界、信仰、种族和出身的体育精神。可见,吃透体育精神,平衡自我价值与国家荣誉之间的关系,是体育电影实现既接地气又有情怀的关键点。一些国产体育电影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体育精神过多地绑定在功利的思考之上,以至于影片的主人公时常被责任、荣誉、利益等杂念所牵绊。比如,早期的《沙鸥》等作品虽然当时获得热烈反响,填补了一段时期国产体育电影的空白,但创作者过于直白地宣传团队意识而忽略了对运动员作为个体勇于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的赞颂,这种处理方式值得推敲。当《沙鸥》中排球女将沙鸥输了比赛,把银牌丢入大海的时候,创作者就曲解了体育精神的内涵。相比之下,《洛奇》和《百万美元宝贝》里的拳击手都惜败于拳坛,他们作为小人物为获得尊严、实现梦想而在奋勇拼搏过程中所闪烁的人性之光却辉耀荧屏。金牌膜拜容易把体育精神庸俗化和功利化,莫以成败论英雄才是体育电影走向深刻和崇高的方法论。因此,如何用含蓄、内敛的方式把国家责任和集体荣誉等价值理念融入运动美感的彰显和体育精神的诠释当中,是国产体育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着墨于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淬炼,在展现锤炼体能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深度发掘运动者心灵世界的成长,使观众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激励启迪。实现故事与赛事的有机结合,让叙事呈现复调式结构,是体育电影的制胜之道。如果把赛事当作唯一叙事动力,虚构的赛事远不及真实的体育比赛能够吸引观众。反之,如果把赛事之外的故事作为叙事主力,则容易偏离体育电影应有的竞技主题。一些优秀体育电影作品应在故事和赛事两方面都拿捏得当。比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黑眼睛》《隐形的翅膀》通过赛事来结构叙事线索,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来观照社会、时代和人性,把体育竞技与战争、信仰、性别歧视和种族之争等重大社会命题绑定在一起,实现了主题的升华。

总之,国产体育电影创作的缺位,是制作观念相对陈旧、创作视野急需拓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扩张、生产水平提升,体育电影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趁着里约奥运会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之火点燃,国产体育电影也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发展了。

文艺评论,作者为何“隐形”

人民日报刊文说,近年来,网上又产生了一种“隐形评论人”,所谓隐形,就是化名或匿名。这与文艺评论的现状有关:评论一旦真名实姓,就要多方顾忌,最起码也要顾及人情。“隐形”评论不怕直言,任他们怎么说,别人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当然也就无所谓得罪,而读者只有从这样的评论中才可以真切看出一部作品的得失。无论你怎么看待“隐形评论人”及其批评的形式和语言,他们毕竟给文艺评论带进一股新风。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评论将来只会日益增加,有人不图名不图利,加入文艺评论的行列,对此,我们只求多多益善。只要他们的批评有益于文艺,何必在乎其真实身份,有没有专业背景。评论越多越表明大众和社会的关心程度,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好事。

网络文艺评论早晚都会成为潮流,自媒体文艺批评自然更要冲上最前台,为了表达真实观点,匿名或化名肯定是一种首选。就好像当今的影视作品,网络舆论的左右能量格外巨大,连传统媒体的声音都需要借助网络发力,如果有分量的网络评论失语,优秀的作品就会在煽情的博客、情绪化的跟帖、近亲繁殖式的微信中淹没。

迪斯尼并不能让上海文化有何本质改观

同济大学教授张生在《同济哲学理论广场》上刊文说,最近上海迪斯尼的开园成为本地所有媒体的焦点,各种造势,各种软文和硬广,各种名人轮番上阵,声势之大让人眼球无暇他顾,有学者还撰文总结起上海迪斯尼建设的各种“成功经验”,沾沾自喜,乐不可支,似乎上海又迎来了一个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我觉得,迪斯尼并不能让上海的文化有何本质改观。这些年来,上海的文化依然缺乏创新,打开电视,不是古代宫廷女人们的阴谋诡计,就是现代廉价肤浅的白领女人们的办公室畸恋,或者就是一帮演艺明星在做些无聊的成人游戏。走到电影院,看到上海出品的有深度电影的机会少之又少,而文学艺术除了偶有亮点,更是少有突破,不知何时,评价思想文化的价值标准变成了金钱和搞笑,肤浅和可乐。而一切也因之变得无聊和肉麻,昔日的海派文化的那种精致与深刻,矜持与通达都消失不见了。如果说上海过去总是要坚持与别人不一样,这些年来的上海则总想变得和别人一样,其结果自然也就泯然乎众人了。以前在文化上京派与海派的专擅以及上海和香港的区别,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所以,仅仅因为在上海造了个迪斯尼,就觉得上海的文化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也太乐观了。何况我们虽然在向迪斯尼学习,但却并没有真正学到其最为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迪斯尼乐园的各种游乐节目背后所蕴藏的美国文化的精神。因为这些节目也好,人物也好,大都来自迪斯尼所塑造的那些卡通世界的“美国英雄”的故事,从最初发家的米老鼠、唐老鸭,到近年最新问世的《疯狂动物城》的兔子朱迪、狐狸尼克,这些卡通人物所传递的那种追求自由,平等,勇于尝试的精神,正是是地道的“美国梦”或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上海造再大的迪斯尼,再大的梦幻城堡,引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也都只是一种自欺欺人,或者说“文化自撸”。这就像苹果手机零件和整机虽然在中国组装,但没有谁会傻到认为苹果是中国的一样。同样,迪斯尼的花木兰和熊猫也早已不是中国文化和语境里的花木兰和熊猫了。

对外国文化的推崇是上海的特色,但过于迷信外来的和尚,过于想迎合外面的世界,不仅不能让本土的文化得到更多的滋养,反而会成为压抑和摧残自我的文化创造力的举措。所以,我很希望,对迪斯尼的反思,能成为对上海文化复兴的一个契机。因为上海的文化或上海的精神,最有特质的就是一种批评和反思精神,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上海这座城市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也真的就和别的地方没有什么差别了。

猜你喜欢

迪斯尼体育精神隐形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音乐迪斯尼
精神
隐形药水
“0感无暇” 隐形妆
音乐迪斯尼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