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包包以“紫襜丝”级别最高
2016-05-14倪方六
读书文摘 2016年9期
倪方六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 有诗称:“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闲看华山采。”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汉书·孝成赵皇后传》 记载:“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唐颜师古注:“绨,厚缯也。绿,其色也。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耳。”
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明朝时还出现了鸟皮包,方以智撰 《通雅》 引 《眉公记》 称:“王太保从苍头携照袋,贮笔砚。袋以鸟皮为之。”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金史·舆服志》 记载,金世宗时,为区别官吏与庶民,曾颁布诏令:“省、枢密院令、译史用紫丝为之;台、六部、宗正、统军司、检察司以黑斜皮为之;寺、监、随朝诸局、并州县,并黄皮为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 “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