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闽丝路

2016-05-14张平许文晓郑祚声陈颖聪

海峡摄影时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南音海丝漳州

张平 许文晓 郑祚声 陈颖聪

“海者,闽人之田也”,作为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海丝”文化是福建人解不开的情结。宋代大船、清真古寺、丝丝南音……都是福建人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见证。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让历史与现实再次激情碰撞,福建人以文化艺术为纽带,与世界衔接在一起,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福建迎来全新机遇。

“海丝福州”的前世今生

从内河城市到滨江、滨海城市,再到今天“海上福州”的气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道上,福州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早在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这里便有了港口,古称东冶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移民南下,带动了福建的发展。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曾在福建设置典船校尉。东吴还在现今的长乐市造船,这就是长乐又被称为“吴航”的由来。

到了唐代,福州的海洋贸易走向繁荣。

唐“安史之乱”后,中国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经贸交流重心渐渐向海上转移,福州适逢其会,发展海外交通和经济贸易,成为唐朝南方三大海上贸易中心之一。

王审知治闽时,“尽去繁苛,纵其贸易”,开辟甘棠港作为福州外港,设“乌猪港”为福州内港,积极招徕“蛮夷商贾”,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诸岛等建立了商贸关系,使得许多外国船只云集于福州城,因此奠定了福州港居于南下、北上枢纽的贸易格局,盛况空前。在闽王王延曦当政时期,福建还设立了市舶司,福州呈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繁荣景象。

时光流转,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迅速兴起,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改设泉州,由此,福州港地位逐渐下降,成为泉州港的中继或辅助港口。虽遭遇尴尬,但此时福州的海外贸易并没有迅速沉沦,福州港依然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

到了明代,福州由于造船工艺先进、装备精良,成为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所造船只既可以用于海上作战,又可作为商船用于航海交通。

郑和七下西洋,都选择在长乐太平港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给粮草,并等候季风以适时扬帆出海。这大大促进了福州的海外贸易,在明成化年间,市舶司又从泉州迁到了福州,福州港的地位迅速回升。

在现今的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馆中有一块“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这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在太平港候风时率部属撰文所刻。碑文有31行,一共1177字,记述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航行时间、船只、人员等情况。这块碑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地位相当重要,是郑和下西洋的最好见证。

清初,福州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闽海关。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随着新茶路的开通,福州成为世界著名的“茶港”,与九江、汉口并称中国三大茶市,茶叶输出量占全国输出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度是“驰名世界之茶叶集中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及“海上福州”发展战略,引领福州继续挺立潮头。

古时,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如今,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东风,福州扬帆再出发,正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战略枢纽城市。

古老南音的新乡情

福建的戏曲文化饮誉海内外。泉州的南音、提线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福州的闽剧,莆田的莆仙戏……都是福建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文化记忆。尤其是南音,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因始终保持中国传统的古风古韵,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明清以来,闽南人侨居海外者日渐增多,“音乐随人走”,泉州南音也被带到南洋各地。至今,在东南亚各个闽南人侨居的地方,都能听到南音的传唱,足见这古老的丝竹声对海外影响之大。

泉州人夏永西1984年被菲律宾民间社团邀请去教授南音演奏,这一去就是30多年,他说:“有南音的地方就会有家乡人。”

毕业于泉州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南音系的骆惠贤,在2010年就读本科时的一次赴台交流中,与师生拜会台湾南音文化界人士时,认识了就读于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的学生魏伯年。双方因喜爱南音而相识、相知到相爱,毕业后俩人结为连理,在两岸和港澳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从事南音教学育人,被业界称为南音界的“神雕侠侣”。不久前,他们在台湾台中市雾峰林家花园举办的“2016雾峰音乐会”上,联袂演奏了南音名曲,优美的丝竹声中,观众感受到了精湛的中华文化。

福建人用足用好了南音这把能打开心灵的钥匙。除举办经典古剧展演、“海丝”国际艺术节以外,还在今年发文支持培养“海丝”涉外人才,比如泉州每年以“南音”、“南戏”对外传承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组织开展对外文化高级人才研修班,每年组织一次专门人才赴东南亚华人圈开展“南音”、“南戏”艺术交流活动。

月港走出“中国路”

漳州是“海丝”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漳州月港是海丝之路唯一合法的始发港。明朝中后期,从漳州月港开辟了7条通往西洋、3条通往东洋的直接贸易航线,是大帆船时代维持最久的一条国际贸易航线,与东南亚、印度、朝鲜、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从月港出去的主要有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砂糖、纸张、果品、铁器等。尤其是漳州窑瓷,欧洲设计,漳州生产,来样加工,中西合璧,被欧洲人称为“中国型”瓷器,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克拉克瓷”,它是中西方文化在瓷器上交融的表现,很受欧洲上流社会的青睐,比如青花大盘经常是一盘难求。

“克拉克”瓷的名称,来源于一段历史典故: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被荷兰军舰所劫,船上的10万件中国青花瓷被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欧洲,由于产地不明,这批瓷器被命名为“克拉克”瓷。

近年来,中外水下沉船考古及遗址出土文物都见证了漳州窑贸易,如打捞龙海“白洋礁一号”沉船发现满载漳州瓷器,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澳一号”古沉船打捞出10000多件瓷器中8000多件为漳州克拉克瓷。

从月港进来的物品主要有白银、香料、珠宝、大米等,据《东西洋考》所录达114种,品种之多超过历代名港。尤其是白银,丝绸之路在将中国以丝绸为主的商品大量销往海外的同时,为中国输入了大批白银。据国外有关研究显示,当时中国的商品从漳州月港运到马尼拉,再由大帆船转贩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每次中国商品到达之后,当地人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用白银交换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形成了110里长的“中国路”。连当时的秘鲁国王都感慨说“中国可以用南美来的白银盖一座皇宫”。

从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全球(主要是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有50%通过贸易流入月港,在闽南一带流通的番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日漳州民间尚有大量的“番银”留存,这些“番银”成为漳州“海丝”贸易的重要物证。

可以说,漳州月港独领风骚。月港是中国第一个民间贸易港口,它的兴起和繁盛掀开了中国海外贸易史新的一页。前后虽然仅200多年,鼎盛时期不过一甲子60年,历史不长,但它所具有的民间性、唯一性、合法性,是国内其他贸易港口无法替代的,在“海丝”时空链条中,漳州月港的地位不可或缺,影响深远。

漳州“海丝”渊源独特,对漳州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最重要的是,它孕育了闽南沿海,特别是漳州的海商精神,这也是“海丝”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月港的崛起造就了一支敢为人先、艰苦拼搏的漳州海商队伍,他们视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过台湾、下南洋、闯东洋、泛西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期间涌现出了十八世纪首富、广州十三行首领潘振承、“天一信局”郭有品等乡贤硕彦,也孕育了一批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传承了漳州海商胆识和品格的民营企业家。这支队伍既是漳州改革的先锋、发展的脊梁,也将是参与“海丝”建设的生力军。

万舟竞发向未来

据福州、厦门海关统计,2016年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企业实现进出口额707.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5%,增速高于全省同期整体水平2.1个百分点。

福建自贸试验区进出口稳中有升。海关人士8月2日分析认为,带动福建外贸增长的引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福建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1.4%、3.9%、-3.4%,而同期全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3.3%、-2.1%、-4.7%。

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关检“监管互认”、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改革,推出“简化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放宽优惠贸易安排项下海运集装箱货物直接运输判定标准”等一系列创新监管制度,为企业减负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福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集聚效应凸显。海关披露,自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至2016年6月30日,共新增海关注册企业3596家,使区内现有海关注册企业达7005家,增长1.1倍。

福建自贸试验区启动跨境电商直购进口、整车平行进口、航空维修“一体化”、飞机融资租赁、保税展示交易等业务试点,亦加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发展。

以福州江阴口岸为例,上半年,“整车平行进口”助推到港进口汽车4677辆,同比增长71.4%;价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上半年进口量已超去年全年进口量。

在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飞机融资租赁”业务也快速发展。上半年,厦门海关监管进境维修飞机架数同比增长27%,进境修理物品总额同比增长逾一倍;截至今年6月,自“飞机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以来已累计租赁引进飞机24架。

特别是以对台为最大特色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试行两岸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首创“台车入闽一体化快速通关”模式和“闽台海运快件”业务,促进了闽台经济深度融合。

从海关统计数字可见,上半年,福建对台出口126.1亿元,同比增长12.9%。与此同时,福建对“海丝”沿线国家出口960多亿元,同比增长15%。

对此,海关人士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相融合,着力构筑引领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新高地,使福建对台及“海丝”经贸合作进一步活跃。

从厦门自贸片区开出的厦蓉欧班列,已把中国东南沿海、中西部、台港澳与东盟、中亚及欧洲相连,打通“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物流新通道,也使厦门成为唯一实现“一带”和“一路”无缝对接的陆海枢纽城市。厦门海关称,厦蓉欧班列现已开行26趟列车,出口货物货值约合4.56亿元。■

猜你喜欢

南音海丝漳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