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外
2016-05-14王瀚仪
纪录片《高考》的播出,一度引起热议,人们在感慨千万学子艰辛的求学之路时开始思考:什么是高考?孩子们的生活是否除了高考就没有其他?高考之外是否另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的是目前高考的现状。
中国人为什么执着于高考?每年的六月七、八、九号对于所有高三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似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有外媒这样说:“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就像是一种强迫症,带着不加掩饰的可怕执迷。”这样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高考期间,世界仿佛都为之安静。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是思想束缚了他们。中国人向来就有“读书成才”的观念,无论千百年前的科举还是如今的高考,都奉行着这样一个原则:分数是硬道理。许多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又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更是将高考视为决定孩子未来的“终身大事”。为了理想中那个考努力学习换取的美好日子,他们乐此不疲。于是有了租房陪读,有了千万人送考,有了“传奇”式毛坦厂。然而,讽刺的是从未有人下过定论说高考成功意味着人生成功,也没有人说过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只能高考。
诚然,不通过高考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在国内并不多见,但不意味着没有。女孩谭秋韵同样被国外七、八所名校录取,而她则是从中考过后思考高考,高一毅然决定放弃高考,从此走上了一条别样的求学路。她的家庭平平,她的智商算不上天才,她与我们一样成长。有人或许会质疑没经过三年系统的高轻度文化教育会使谭秋韵的知识及能力不及中国学生,然而他们错了。从儿童合唱团到学生会主席,从支教夏令营到APEC青年科学节。试问就算是将中国高考状元都挑出来,有几个有她的阅历丰富,又有几个敢说能力比她强呢?同样的还有高三学生卢彦杰凭新发明水燃料涡喷发动机想闯入名校大门。已经成功的马云、乔布斯等人又有几个人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呢?笔者之所以说中国这样的例子不多见,正是因为人们过分关注了高考,却忽略了高考之外的最重要的东西——素质。
笔者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不仅仅是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会做人,更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能力、品质等等。这些是比高考重要得多的东西。
林森浩投毒案骇人听闻,人们也许会问:复旦大学的学生怎么做出这样的事?笔者要说:“问的好!”不仅如此,还要反问:“凭什么复旦大学的学生做不出这样的事?入学考试里没有道德这项”。其实何止林森浩一个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中国学生的心目中的圣地也出过类似的事件。我们是否该思考?笔者认为高考这种制度本身无错,是我们自己把重要的忽视了。我们把高考理解得太过狭义,其实除了考试外,道德教育又何尝不隶属于高考?
高考之外还有品质的培养。曾读到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中国孩子不愿意拥有乔布斯的青春》,我们只看到乔布斯的辉煌人生,却往往忽略了他本人最引以为豪的蚁族生活。扪心自问:中国孩子有几人经受得住辍学创业的艰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考倒成了逃避艰辛的途径。三年寒窗,有多少件衣服是自己洗的?有几顿饭是自己煮的?即使到了大学,仍有父母租房子照顾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谈何吃苦耐劳,谈何锲而不舍?高考之外的品质培养,中国做的远不如西方国家。在美国,要当“学霸”得考得了试,踢得了足球,主持得了市议会青少年论坛,参加得了竞赛,说不定还得去洪都拉斯帮灾民建个房。这恐怕也就是中国培养不出“帅才”的原因所在了。
高考只是一种选拨人才的方式,高考之外的敢拼敢闯,高考之外的素质培养才是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学生所要更加关注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考之外,活出别样的风采。
(作者介绍:王瀚仪,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