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还有戏吗?
2016-05-14赵方忠
赵方忠
经历了几年野蛮生长的P2P,由于其中混杂着一批打着金融创新名头行非法集资等诈骗之实的投机者,“劣币驱逐良劣”的逆向淘汰引来外界的一片质疑和政府的严格监管。
进入到2016年,监管政策的趋严,以及不断曝出的跑路事件,让这个火热的互联网借贷模式快速沉寂。焦虑的行业巨头开始忍不住发声为行业正名,国内领先的P2P公司点融网甚至在京沪等城市利用LED屏向公众承诺“真的,不跑路”。
非议也罢、正名也罢,无非都是各方的一时应激之举。人们最关心的还是P2P的生存逻辑能否持续。
生存的十字路口
曾以“高收益、去中介”瞬间爆红的P2P,现在确实处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不管愿不愿意,监管层已经亮出了底线,P2P必须回归到信息中介的定位上来。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监管层看来,P2P只能做一个简单的信息中介,只是为借贷双方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借贷双方责任自担。但面对习惯了刚兑和默认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信用中介职能的国内广大投资者而言,此种情形之下平台的价值又何在呢?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国内缺乏权威公允的信用机构、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背景下,又有多少投资人敢于对不确定信息和不确定贷款人进行放贷呢?
现实中,实体经济的一些融资需求之所以找上P2P,本质上就在于实体经济企业的信息与银行等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在短时间内仍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简单地去中介化,将借贷双方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进行撮合,又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本身或许就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今监管的方向已经明确,不管投资者们认不认可,接下来可以预见的是,回归到纯信息中介的定位必然会大幅降低P2P的收益,如果不主动求变,能够在监管新政下得以生存的P2P将非常有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P2P将走向衰亡,当下的趋势似乎更像是监管层为P2P的强势对手入场清除障碍,基于大量优质客户的传统金融机构和基于流量为王的BAT,无疑将成为受益者。这或许也能解释,在一片唱衰声中,为何此前高调成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还会挤满各色传统金融的大佬。
对当下的P2P而言,留给大家的时间已然不多,现在是时候为未来的生死做准备了:要不和现有的大佬们整合并谋求转型,要不在强势对手发力之前做专自己以待价而沽。而仍在徘徊或者方向不明的P2P,也应趁早另谋出路。
现行模式不可持续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日前第一网贷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P2P网贷发展指数运行快报》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P2P网贷成交额3909.97亿,环比降低10.32%,同比增长125.64%。
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仍有17家网贷平台获得了风投。让这个质疑中仍然风光的领域转型,似乎有些杞人忧天。
但实际上,抛开信息中介的定位决定P2P未来命运的影响不谈,将P2P还原成一个单纯的信贷机构,当下的发展模式确实需要考虑升级换代了。
尽管从表面上看,P2P和传统金融一样,左手存款右手贷款,但本质上两者却有很大不同。为保证资金安全和机构稳定,传统金融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资本金做支撑,另一方面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还要留出相应的存款准备金等措施,以此在借贷之间的流动性上产生缓冲并规避风险。
然而现实中的P2P几乎都是在祼奔,对于多个平台宣称的轻松就能实现的几十、上百亿交易规模,往往仅有几千万甚至一两亿的资本金进行风险保障。而与交易规模相比,仅有的这一手段对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和缓冲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一旦P2P某个资产端项目违约,通常的做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而一旦窟窿越来越大、违约项目连续增加,留给P2P的就只有跑路一个选项了。
其实纵观当下的P2P,大多都是传统次级金融小贷、担保、典当等的线上版,除了应用了一些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之外,于金融产品和业务而言几乎没什么创新可言。
但把传统的次级金融搬到网络上,P2P从一开始却给投资人造成了回报更高的错觉,加之各个平台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和营销成本,以及中间被担保、三方支付等层层分掉的平台收益,资金真正到了借款人手里,基本上年化收益不会低于25%,甚至更高,其中蕴含的高风险已无需多言。
换句话说,传统的小贷、典当等不良率基本都在30%左右,这些业务以往拥有几十年风控经验的银行基本不会去碰,如今把它搬到网上,还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再交给一些根本不具备高风险承受的投资者去投资,即便平台说有多么严密的风控措施、防火墙等,违约风险也是相当高的。
出路在哪里?
既然回归信息中介是不得不做的选择,传统的模式又难以为继,P2P难道只有死路一条吗?
实际上,即便监管机构不对P2P平台的定位做具体规定,经历了一轮疯长的P2P,市场也已经对其专业化、特色化提出了要求。
实体经济的发展通常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来描述商业模式,而对于玩钱的金融行业来说,资金流、信息流同样不可或缺,更重要的还是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带给借贷双方的回报,其对应的也就是承担的风险。
而P2P要做好一个纯信息中介,中间就必然需要一个能够对风险识别、定价和管理的第三方机构,既然需求已经存在,必然也就会催生大量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现,其价值甚至会超越现有的P2P平台。
和第三方支付大多源于曾为传统金融支付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一样,现有的P2P平台经历了三五年的发展和积淀,对P2P借贷双方的需求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掌握,对各自的痛点和风险点具有最直接的感知,也最有条件向这一方向做出转型。
事实上,不只是P2P,传统的金融机构其实也在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围绕“人文、科技、绿色”北京而出现的专营银行便是例证。
而对于P2P来说,尽管被定位为信息中介,但本质上还是为金融服务提供信息中介,其组织优质资产端的能力同样决定着平台的生存与价值。
P2P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在于平台对某一供应链或产业链的深耕程度,能否给自身创建一个专属标签。
这就好比电商平台,大家一提到京东就会自然想到它的电子产品最实惠,一提到1号店就会联想到它是进口食品最好的电商。再比如,备受关注的链家金融、海尔金融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也是因为其本身就处在供应链之中,既了解产业,也了解需求,既掌握市场,也掌握流量。
具有互联网基因的P2P,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中介,必然会向这一趋势演变,把自身变成深耕产业链或供应链的真正行家,才能组织到优质的资产端,而“得资产者得天下”,有了好资产,就不愁投资人,两端都解决了,自然就会有信息中介的收益。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说到底应该算是金融生态的创新,只要继续从生态体系的构建入手,P2P仍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