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多元化发展

2016-05-14蒋旻

现代企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教农民工园区

蒋旻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模式转变,劳动密集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农民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能否优化升级。作为知识前沿的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 提升培训的总体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社会,助推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一、农民工培训现状

1.农民工培训动力不足。目前,农民工培训各方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民工培训工作无法有序开展。首先是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并未投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农民工培训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是周期长、耗资大,各地政府缺乏热情,相关补助在高额培训费用面前也往往是杯水车薪,导致农民工培训的普及面较小。其次用工企业普遍不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培训耗资大且难以直接创造利润,因此企业普遍“重使用轻培养”。企业现有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劳动安全和劳动纪律方面,忽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长期发展。另外,农民工自身参与培训的愿望不高。农民工进城前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很少,进城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收入较低,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接受行业培训。同时,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技术技能含量低、成本低廉的职业培训为主,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前景和质量难以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也正是农民工培训缺乏吸引力的一个直接原因。

2.培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目前,政府负责劳动力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农业、劳动人事、科技、林业、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在工作中履行相关职能,但部门之间缺少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实施的培训内容互相重叠且实用性不强,无法适应农民工的真正需求,客观上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同时,目前农民工培训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高校被动参与“阳光工程”、“扶贫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但很少会制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计划、课程目标,培训教材,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授课形式进行。农民工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很难听懂,也很难从培训中真正得到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即便有些政府免费提供的培训,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也不大。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的职能演变,从最初的教学,发展到与科研相结合,再发展到为社会服务,并最终突破高校的封闭性,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与社会融为一体。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受到的人才“瓶颈”限制更加突出,对劳动力的需要已由单纯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对相关培训的内容和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也能够使得理论研究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升高校社会声誉。

现有的培训对象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主导,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对职业的期望远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希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认识到培训是一项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有着较高的培训意愿,对培训的环境、实施、师资等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社会培训机构很难满足这些要求。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强大的师资队伍, 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成熟的办学经验,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浓厚,图书资料丰富。所有这些,使得普通高校在参与农民工培训中能够比较系统、较高层次的开展。

三、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路径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教园区位于其北边,紧邻开发区,园区总用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在校大学生超过14万。下沙高教园区的选址,形成大型开发区与大型高教园区有机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创新基地,充分体现资源共享以及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理念。 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助力开发区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是高校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服务社会的最佳路径。

1.服务社会,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在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的关系上,往往存在重教学科研轻社会服务,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的倾向,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却无法充分使用。园区内高校应打破封闭性,主动融入社会寻求更大的发展。高教园区需要“引进来”普通市民,让他们走进校园,分享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设施与社会的公共教育设施相结合,发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各类设施。同时,高教园区还要“走出去”,服务地方城市,建立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下沙经济开发区的先进制造业正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为实现高教园区与开发区协同发展,园区内高校应大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其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状况,结合社会和企业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农民工培训课程,积极争取政府立项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农民工培训中,树立品牌意识,使培训出来的学员无论在职业技能上,还是在职业素质上都能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建立制度,实现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发展。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园区内高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分层培训;优化配置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培训工作,使农民工培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要实现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培训内容既要注重农民工实用技能的掌握,也要兼顾综合素养的养成。一方面,高校需要科学安排农民工培训项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社会需要、农民工不同水平和行业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深入浅出,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落脚在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对农民工进行专项培训时也要特别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健康保健、法律、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实现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培训教学应尊重农民工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知识教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地实践相结合,脱产和业余相结合,系统培训和短训相结合,注重方法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让农民工想学、能学、愿学,“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只有不断改革培养模式,才能通过提供非学历教育形式将农民工培训教育纳入终生教育体系。

3.加强合作,努力推动农民工就业。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为此,园区内高校须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集团或城市的密切联系,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输出与输入关系,互为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农民工可以在园区内的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实践理论知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完善与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体系。推行“双证制”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制定各方都乐于接受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职责。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提供的主要是学历教育,农民工培训并未纳入教育体系中。同时,教育部门对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没有预算拨款,也缺乏高校参与培训的具体落实措施和监督。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地承担其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培训中,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和谐发展,真正体现高校的价值。[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143248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高教农民工园区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高教明星“猎鹰”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教论摘(高教信息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