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
2016-05-14王庆涛
王庆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本文着重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创业创新训练基地情况及运营的实践经验,以企同类研究及借鉴。
一、图书馆基本情况
1.图书馆承担本科教学情况。图书馆承担我校“信息检索与利用”通识课本科教学任务,每学年6个混合专业班,课程无专业限制,主要针对本校大二大三学生,学生人数合计500人以上,学生评价良好,任课教师多次获得本科教学奖励。
2.图书馆承担其他教学培训情况。图书馆承担我校工程硕士“文献检索”课教学任务、全校新教工入职培训任务、全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图书馆读者培训等教学培训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及培训效果。
3.图书馆学生工作情况。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人数超过300人,工作岗位近20余种。图书馆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学生考勤、考核管理制度,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促进感情交流,提高了学生工队伍的凝聚力,也使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井然有序。南校区分馆已连续五年荣获“勤工助学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4.图书馆近年学生活动情况简介。图书馆年均接待各类读者超300万人次,年均图书借阅量超85万册,为全校读者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年均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约40场次。每年还举办《建馆60周年专题图片展》、《绿色摄影展》等各类大型展览,TEDxSCUT系列沙龙活动,世界读书日、好书推荐等阅读推广活动。
5.图书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与项目的情况。图书馆科研教师团队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校内外创新创业研究课题多项,包括:广东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项(已结题)、广东省图书馆学会项目3项(已结题)、广州市文化厅项目1项(在研)、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已结题)、校级SRP学生研究计划项目4项(2项已结题,2项在研),以上项目实际参与学生25人以上。
二、基地学生培养理念和基地建设主要思路
1.基地学生培养理念。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机遇和资本,也是智慧的源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必备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基地建设旨在培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让信息素养教育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也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轻松,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助力。
2.基地建设主要思路。依托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本科通识课课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有创业创新想法的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创业创新活动,并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及相关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着重在与信息的获取及处理,及创业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及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力求将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及人员优势与学生创业创新需求深度整合,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坚实保障和基础。
三、基地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
1.面向专业。面向全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无专业限制。
2.容纳创新创业团队学生数量。可容纳创新团队学生120人。
3.学生遴选与退出机制。遴选机制:为双向选择,招募学生原则上为我校在籍在读大二、大三年级本科生,必须品行端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能吃苦耐劳。学生需经过笔试、面试及综合考量,择优选拔录取,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团队小组学习,进入基地培养时间以学期为单位。推出机制:学生在基地学习,学期期满后,学生可选择继续在基地学习或退出基地,尊重学生个人意愿。
4.特色培养计划。与现有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本科通识课相结合,进入基地学习同学可选报通识课来学习,获得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并可以获得相应学分。随后进入基地,进行更加深入及专业的学习培养。
5.2016年主要建设内容。(1)初步建立起“信息素养培育及实践基地”,建立基地运行及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及学生遴选及退出机制,保障基地持续高效运行。(2)接收创新创业学生120人以上。(3)建成2~5个特色创新创业学生团队。(4)开展创业创新相关系列培训课程,10场以上。(5)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完成校级科研项目2~4项,校外科研项目1~2项目,至少容纳15名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相关工作。(6)指导创业创新团队完成课题调研报告2~5份,学术论文4~10篇。
四、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日常运行的模式
1.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基地下设:基地办公室、培训实践部、后勤服务部、媒体宣传部。基地办公室:为整个基地的管理中心,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对内协调管理,项目初期审核,项目中期考核,项目后期结题等工作。培训实践部:负责基地内教师及学生的培训工作,同时承担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后勤服务部:为基地的运营提供各种后勤保障服务,并负责基地的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媒体宣传部:负责宣传基地的各项活动,并负责收集校内外各项科研信息,负责维护相关的网站及微信等媒体平台。
2.基地日常运行模式。由基地办公室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培训实践部负责实施各项科研项目,后勤服务部及媒体宣传部提供各项服务保障。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基地现有教师。现有成员13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他为中级职称。13人中有10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为本科学历。
2.基地人才储备。图书馆现有教职工130余人,拥有一大批各种专业背景的博硕士研究生、双学位、本专科毕业的业务、技术人员,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88.4%,具有高级、中级职称人员占74.8%,可为基地发展建设提供充足后备师资队伍保障。
3.基地教师培训。对基地教师,定期举办培训、研讨会、项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教师个人的创新创业业务水平及基地整体的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4.基地教师遴选机制。依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专业方向需求、经验丰富程度、项目需求等因素,择优选拔基地教师。
5.基地教师退出机制。所负责项目结题后,通过基地考核验收合格,基地教师可申请退出。教师承担指导项目过程中,若出现违反基地相关规定(我校相关规定、法律规章制度等)的情况,即刻责令指导教师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可本单位通报批评,并上报相关部门。
六、保障机制
为保障和促进“信息素养培育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规范基地的管理,保证基地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平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吸收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基地管理经验,结合本校特点,初步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
七、结语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建立“华南理工大学信息素养培育与实践基地”, 将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及人员优势与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深度整合,充分利用图书馆学术资源、依托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职能,形成点(学生个体)——线(创新创业团队)——面(全校师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全覆盖。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图书馆创业创新训练基地的基本情况,从设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详实地介绍了创业创新训练基地建设及运营的实际经验,希望藉此能对国内同类研究起到积极的参考及借鉴作用。[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SRP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基于‘ADDIE互联网+模型的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5612016S614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包括:强崇峻,庞培元,吴廷霖,江士尧,刘卓宇]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