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城”到“古城”的供给侧改革探索
2016-05-14杨劭春王瑞
杨劭春 王瑞
一座城,延绵千载,就在那里,记录着光阴,承载着记忆。作为被认知的客体,城无言,却因给人留下的认识与印象,被自然地冠以不同称谓,并因之透显着这座城的社会底蕴、文化认同乃至经济价值。
“古城”一定是“老城”,“老城”却并非都能称之为“古城”。“老城”之“老”,对应的是“新城”之“新”,以之谓城,映射的往往是人们对其落后的基础配套、不便的生活方式、杂乱的混居建筑、固化的生活方式、落伍的经济业态等方面的印象,脏乱差很多时候成为了其地理属性与生活属性方面的代名词;由“老城”到“古城”,一字之差的背后,折射的却是属性的变迁、内涵的更替。人们称城为“古”,并非仅凭存续久远,更多基于的是对文化传承的赞赏和对怀旧凭吊的向往,更多考虑的是城市要素承载的文化与功能特征。“古”的文化属性使原生态、原住民、原真性成为了“老”的代名词,并由此决定了人们认识与看待“老”的基本态度。
因此,“古城”是人们心目中承载了社会文化认同的“老城”,是升级了功能、优化了结构的“老城”,是发掘了价值、提升了形象的“老城”。“老城”是否能称为“古城”,一个最简单的验证标准,就是看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自觉地以“古城”指称“老城”,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自觉地肯定“老城”、游览“老城”。
“老城”华丽转身为“古城”
近年来,洛阳市老城区成为了洛阳文化旅游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相关报道屡见报端。从名声在外却“雷声大雨点小”“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老城”,逐步成长为城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日均4万余人的游客规模、“世界上10个,全中国5个最让年轻人向往的地方之一”的“古城”,在拉长了洛阳旅游链条、丰富了洛阳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搭建了“双创”平台,拉动了居民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为“老城”华丽转身、为“古城”蹚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老城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及时总结梳理成功背后的正确思路与成功经验,以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就显得更为迫切。
认真归纳洛阳市老城区近年来的做法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转换思路,把文化旅游业定位为服务类“产品”的供给者,以“产品”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服务的便捷、功能的齐全,顺应消费者业已优化升级的产品需求;以增强消费满意度为抓手,刺激新的需求,并以需求扩张引致的供给能力的增强,实现消费与供给更高层次上的均衡,在良性互动中彼此拉动,共同提升。而这,鲜明凸显了与供给侧改革思路的有效契合。正因及时顺应了供给侧改革思路,认真践行了供给侧改革要求,才为“老城”华丽转身为了“古城”,开启了成功之门,奠定了成功之基。
顺应供给侧改革思路 认真践行供给侧改革要求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在坚定信心基础上的创新。创新,需要土壤,需要环境,需要呵护,需要养分。所以,供给侧改革,虽主体在民,欲成,却在政府。为此需在切实尊重改革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厘清政府职能范围,重点做到定制度以框边界,配资金以行扶持,严监管以护成长,强推介以助拓展,以助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助长改革热情,助推创新热潮,以政民互动实现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厚植优势,深挖潜力,是加快供给侧改革推进的基础依托。作为洛阳四千多年有纪元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城区,老城区内的文化街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这是老城区化“老”为“古”的最坚实依托。为此,老城区以东西南隅历史街区保护为契机,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策划并实施了对区域内64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大院以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并通过深入挖掘沉淀于历史记忆中的典故,使古迹活起来,使认知实起来,以多种形式丰富社会对古城的认同,唤醒人们心中对以老城区为主要代表的洛阳文化的感悟力,激活人们心中对以老城区为主要载体的历史瞬间的探究心。
业态创新,彰显特色,是决定供给侧改革方向的路径依赖。伴随街区保护项目推进引致的外迁居民不断增多,老城区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原有的以服务居民生活为主的经营布局亦随之调整。经营者自然淘汰而成的店铺空间,为新型业态的入驻提供了可能,亦为优化业态布局,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带来了机遇。为此,老城区在充分尊重市场、充分尊重创新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包括入驻企业的经营范围、装修布局、特色展示等内容的制度性规范,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体现“时代特色”,依此打造的“东大街文墨古坊、西大街美食儒商、南大街老汤溢香”三大传统片区,“牡丹瓷文化产业创客空间”“三彩艺博物馆”两大特色商业区,“十字街小吃一条街”“传统水席片区”两大特色小吃区,“西大街南北巷书画一条街”“文博城”两大文化展示区,“小资格调”“创业工厂”两大青年服务区等,功能鲜明,特色突出,切实体现了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有效呼应。
提升品质,扮靓形象,是决定供给侧改革效果的内在支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仅是切入点,关键在于服务的质量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感受。为此,老城区创造性地制定了“洛阳老城十字街夜市主要菜品最高限价公示栏”等“安民提醒”,并在常态化检查的基础上,郑重承诺对违反限价的“宰客”行为进行处罚,并对顾客给予补偿,同时,大力改造经营条件,为所有小吃摊贩铺设自来水管道等必备经营设施,并通过强调精细化管理,从细节处入手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确保游客游得开心、游得放心。为提高知晓度,扩大认同感,老城区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专款实施了古城主要景点亮化工程、小吃街扮靓工程,并通过图文并茂、活泼多元的多种形式,着力加大外宣力度,在强力改善形象、拓展知晓面的同时,有效拉长了古城内经营者的营业时间,为进一步改进完善服务举措间接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执行,惩戒问责,是确保供给侧改革落地的制度保障。问题是纪律的靶心,纪律是管理的准星。明确了方向,制定了制度,改革举措的最终落实效果,就在于明确职责基础上的执行。为此,老城区提出并叫响了“抓住不落实的人,盯住不落实的事,查找不落实的因,追究不落实的责”的口号,针对区域内可能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细化出台了一系列集“负面清单”“督导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为一体的多项制度规定,以“问责是最严格的落实,查处是最有效的警醒”的要求,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不实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为古城管理的规范化拉高了标杆、设定了红线,明确了标准。[ ]
(作者杨劭春系洛阳市老城区区长、王瑞系老城区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