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一动高考作文的奶酪

2016-05-14新作文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漫画母亲家长

新作文

高考作文。

你看到这几个字的反应是争议、恐惧还是好奇,抑或跃跃欲试?

应该说,身份不同,反应各异。

但对高考生而言,无论文题是否富有人文关怀,是否有责任担当,一个基本的事实摆在眼前:照题目,写作文。而且要尽量写得出彩,写得精致,以赢得高分,在人生这场重要战役中获得胜利。

所以,别急着评论,面对它,了解它,才能真正超越它。当然,面对和了解也需要方法。我们给出的方法是:让更多的人投入写作中,让更多的你得到最有实质意义的启发。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语义,选好角度,确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

【教授下水】

思路微言:

这一组漫画,初看简单,细看复杂,仔细琢磨,不易写好。常规思维,容易入俗套,变成空洞的说教,写法上极易首选批判。

本文试图反其意而行,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 充分发挥想象,以文学手法,特写镜头,再现漫画内涵。

2. 着意对比分析,以语言技巧,心理反映,提供教育实例。

3. 寻求创新立意,以赞美发端,欣赏开始,塑造健康心灵。

4. 暗含哲理精髓,以踏实为轴,踏石成印,升华文章主旨。

5. 转变教育理念,以欣赏为准,倡导肯定,鼓励正面励志。

文章大观:

欣赏,请从赞美开始

@鄢文龙

这是一组令人难忘的特写镜头——

甲:钟不明上初一了。期中考试后,母亲参加家长会回来,一进门,门甩得“砰砰”响……小明刚一出来,母亲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巴掌甩在小明的脸上,嘴里愤怒地跳出:“你这混蛋,半学期都干啥去了?你的数学成绩,55分!55分!55分!”愤怒之后,接着是不停的抽泣声。

半学期后,期末考试了。成绩单拿回来了,母亲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小明,手在半空中悬了半天,最终目光不情愿地停在了成绩单上。61分?61分!61分……母亲先是疑惑,接着感叹,接着是欣慰,之后便情不自禁地抱着儿子吻了起来,一个,又一个……

乙:贾不惑进入高三冲刺阶段。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母亲参加了家长会。当听到班主任特意表扬贾不惑数学成绩满分100分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一不小心在座位上摔了个底朝天。她忘记了疼痛,忘记了场合,甚至忘记了该坐哪一路公交……回家后,看到儿子,忘掉了年龄,忘掉了中式表达,忘掉了这是一个男孩,却陶醉地朝儿子脸上丢了一个吻,长长的、响响的,在空中。

一个月后,临高考只有60天了。母亲在儿子上洗手间的空隙,说时迟,那时快,迅速从书包里找到这一次的月考试卷,看到数学成绩98分时,口里念叨着:“98分!这小子!98分?恋爱了?98分?这小子……”儿子从洗手间刚一出来,“啪”,一个巴掌迅速落在脸上,儿子疑惑不解地捂着自己滚烫的脸,只听见:“混账,都高考了,还在开小差!还在开小差!……”

面对这样的镜头,我们感慨万千——

难道六分之差就是成功?难道两分之别就是失败?难道教育就是一味的指责?难道,难道成功的背后就只是西式的飞吻?

这是一个折射,这更是一场反思——

漫画中人物手举的分数,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是工作成绩,更是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与掌印,不仅仅是亲吻、掌掴,更是一般意义上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与对比,更足以引发我们对进步与退步、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改变教育的方式?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转变衡量人才的标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颠覆传统的观念?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思考批评的艺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尝试:欣赏,从赞美开始。

如果,我们尝试将漫画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这样表达,或许效果将出乎意外:

甲:明明,不着急。你的数学成绩这一次虽然只考了55分,但妈妈觉得你通过努力,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妈妈相信,只要你持之以恒,讲究方法,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

明明,是吧?你看,你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就进步了六分,不容易啊!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踏实的。你要知道:踏石可以成印啦!而踏实是一种态度,踏实是一种方法。一旦踏实了,踏石就可以成印。一旦成印了,那就意味着成功,意味着能力,意味着影响。

乙:惑惑,你的数学成绩,通过自己的努力,竟然可以考100分,说明你有天赋。这样努力下去,我相信你的物理,你的化学,都可以取得理想成绩。付出就意味着收获。

……

惑惑,妈妈错怪你了。人,有的时候需要调整,即使稍出了差错,也是人生的财富。倘若有女同学对你示好,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重要的是把异性的认可当作成功的鞭策。这次你不小心考了98分,看上去好像少了2分,妈妈知道你心有所惑,但正是这两分告诉我们:在不断寻找差距中,人才会获得进步,走向成功。“好云无处不遮楼”呢,更何况两分并不是距离,差距意味着更大的进步。

哲学家马京·布瓦说:“人,在与他人做由衷的交谈后,才可以发现自我,人性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产生的。”

美国夏布说过:“我发现,无论如何伟大或尊贵的人,他们和平常人一样,在受认可的情况下,比在受指责的情况之下,更能奋发工作,效果也更好。”

诗人波普所说:“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象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像被人遗忘一样。”

如果我们在教人的时候,欣赏他,赞美他,我们就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们就真正成功了。

欣赏,请从赞美开始!

(鄢文龙,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写手下水】

思路微言:

漫画的深刻意义显然是在反思现实教育中的某些问题。既然涉及到教育问题,那么就必定不能忽视教育过程的主体——人。所以,我确定了这样的思路:首先,写一个普通母亲的寻常心愿。其次,将漫画的内容化为母亲考察学校的所见所闻,同时穿插母亲的内心变化;最后,母亲做出选择,放弃传统教育模式。开头到结尾的突变,中间的过程是漫画所反映的,也是所讽刺和呼吁人们的反思之处。相比议论文,记叙文在角度切入方面,是更新颖别致的。

文章大观:

一位拒绝塑造的母亲

@陈心怡

我在十几亿的中国人口中很普通城市司空见惯三口之家中的女性角色,都市企业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就在这普通之下,我也担负着为人母的重任。对于我女儿来说,我是她人生现阶段的避风港,也是在黑夜里为她指明道路的灯塔。孩子不能被骄纵,但也不能失去引导。尤其在她才刚撑起风帆的时候,我更要在后方助她一臂之力。

今年女儿刚满七岁,已经到了入学的年纪。我和丈夫迫切面临着择校问题。参考了多方意见后,我们选定了四所学校,并一一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第一所学校,我看见一个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家长打了一耳光的孩子。他一直在家长的骂声中瑟缩着抽泣,而不敢放声大哭。也许考这个分数并不是他的本意,一场考试并不能说明一切。但老师之所以请家长,而家长又之所以这么愤怒,无非是觉得这个不及格宣示了一场失败—— 他们成人世界的失败,或教学失败,或面子问题。很多成人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孩子的心酸,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塑造。

第二所学校的老师很热情,特意在教学楼门口等我们,之后领着我们上楼。但她还有一个家长没接待完—— 一个考试刚及格孩子的家长。我和丈夫目睹了整个谈话过程。

谈话过程中老师的话语中虽有鼓励成分,却总也绕不开那个鲜红的“61”分。家长也显得很惶恐,对老师的提议连连称是。我听到那个孩子的时间表,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全用来补课,周末还排满了兴趣班,没有一点儿喘息。可即便这样,他母亲仍然认为,他“被鼓励”得不够,还要再加把火。

我记得那孩子出门的模样,身子忸怩成一团,像一根被压弯的苇草,手里捏着那张刚及格的卷子,头始终垂着,像压着千斤的秤砣般抬不起来。

我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眼神。但想来这种沉重期望编织的枷锁欺压下的眼睛,也难得清澈吧。

第三所学校以其贵族教育和高升学率著称。办公室内气氛压抑,一个男教师正在教训学生:“模拟考次次98!说明什么?说明你学习不踏实!”旁边的学生,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发黄,似乎营养不良。此时听着老师严厉的训诫,整个人瑟瑟发抖,大气不敢出一声。

“像你这种成绩,排名肯定是倒数!回去好好反思一下!叫你爸妈晚上回电话给我。再这么退步,考重点没希望了!”

学生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显得非常匆忙,差点撞到我们。可他也没时间打量我们,更别提说一声“对不起”。毕竟,更重要的还是未来啊。

我和丈夫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

在最后一所学校,我看到了最不可理解但也是最惊心的一幕:一个为孩子次次考试满分欣喜不已的家长,身边站着一个表情木然而深隐不屑的孩子。

“是我对教育的关注太少了吗?”我质问自己。早就听说竞争激烈,但却没想到是如此局面。

我不认为我看到的是教育,这根本是一个标准流水线的加工工厂。社会提供了唯一的模型标准,所有的孩子被按照这个模型,磨去棱角,打造成“合乎标准”的产品,被塑造得“千人一面”,没有快乐,不允许忧愁,只有标准。

记得之前看到“千城一面”的新闻。按照哲学的说法,失去个性的共性是没有存在意义的。然而没想到这种“瘟疫”蔓延得这么快,已经开始侵蚀人类社会。

回家路上,我做出了决定。我可能不是第一个拒绝传统教育模式的母亲,我也知道要实践这个决定的困难度。但我明白,女儿如果想要那种真正的未来,此刻我就必须拒绝走这条塑造之路。

(陈心怡,写作者,曾获得2016年“青年访谈杯”全国大学生文学写作大赛散文组三等奖。)

看见:

深陷其中的考生,可能很难云淡风轻地面对写作,因为他必须考虑到一个好分数。但越是紧张,越有压力,结果反而不尽如人意。上面的三篇下水文字,也许文笔不是最好的,但他们的思考是值得借鉴的。

鄢文龙教授的下水文,采用的反向思维,将局限的命题拓宽至一种对独立思考的追求,让文章有了质感。陈心怡的巧妙则在于,知道自己不擅长写作议论文,而直接定位写一篇好的记叙文。正如她文中关注的人,不是学生本人,而是一个局外人,一个即将成为学生家长的母亲,这样一来,从角度上,就胜人一筹,新意乍现。

以上,只是我们在抛砖引玉,但愿高考作文这块奶酪能有新的口味,也带动即将面对高考的你能动起手和脑,不畏惧,勇面对,以信心享受这段写作旅程。

(肖 尧)

猜你喜欢

漫画母亲家长
家长错了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给母亲的信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