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

2016-05-14陈一

健康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被试者社交习惯

陈一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主题是帮助孩子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我问了现场近100位家长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们从今天开始退出朋友圈,专心陪孩子,做得到的请举手。现场居然只有一个家长勇敢地举起了手。这个小实验很明显地表达了当下朋友圈对人们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生活和个体的存在感已经完全被朋友圈所控制了。这现象我们称之为“朋友圈依赖综合征”。

身边就有很多人是这样:如果没有带手机,或者是没有上朋友圈,基本一天都是魂不守舍。“朋友圈依赖综合征”患者如果半分钟不看一次朋友圈就会产生轻度焦虑感。很多人因为熬夜、失眠、影响了记忆,同时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情感问题。而很多因为看回复朋友圈导致车祸、掉进水沟失去生命、婚外情、离异等事件都时有发生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生存五个需求等级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在朋友圈里都能找到自己应对的需求。

遗漏焦虑。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担心遗漏了信息,各种信息都似乎和自己有关联。这种害怕错过信息的心理在我们拿自己与他人比较时变得更加强烈。我们的潜意识里不想错过,害怕失去优势,特别是在比较之后的心理优越感和失落感也随时随地因为关注朋友圈而起伏,似乎谁知道的信息多谁就获得最好的主控权。主控权在内心会带来安全感和成就感。这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女性来说,更活跃地社交媒体地使用显示了自己更加弱的焦虑感。这是因为女性的感受性更强、更敏感,受暗示的影响程度更加高的缘故归属需求。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和里瑞1995年曾经指出:“归属的需要是人们建立和维持一个持久的、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满足归属的需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具有某些同一性的个体进行频繁的、积极的互动,另一方面,能够长期参与这样的互动……”朋友圈轻松满足了这一需求,朋友圈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归属感。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用户拥有自己的“粉丝”和“朋友圈”,使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的人聚集,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朋友圈线上线下的互动,都让人的归属感增加。从而幸福感上升获得尊重的需求。

事实上我们看见了这样一群在朋友圈活跃的人:他们习惯性地扮演意见领袖;随时随地抛出各种认识感悟、心灵鸡汤;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点评别人和指点江山......他们从中获得尊重和满足,也因此肯定自我价值。虚荣心和自尊心都得到满足。获得尊重感是人的需求,朋友圈毫无疑问满足了这点。

朋友圈帮我们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和面对面交流不同,社交媒体的用户有充足的时间来构思展示的内容,在面对面社交场合可能出现的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如语气、神态、表情、动作等可以被完全屏蔽。社交媒体上,通过精挑细选的头像,吸引人的照片,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和图书目录等,呈现出的是一个更优秀的、理想化的自我。由此收获的点赞和好评无疑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从而幸福感满满。

平衡社交的需求。哈佛大学神经学家简森·米歇尔和戴安娜·塔米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两人给被试者装上脑扫描仪器,随后向他们发问:“请分享自己喜欢的滑雪板或者喜欢小狗的态度”。结果,那些“有话要说”的被试者在滔滔不绝地自由表达和分享信息时,他们的脑电波和获得金钱与美食时一模一样。

我们养成的每一个习惯都和明确的或潜在的奖励有关,心理学上称之为强化,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决定一个行为是不是值得被记住并在未来重复。其实当初我们注册社交媒体,可能只是简单地为了和朋友保持联系,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社交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这反而强化了我们的行为,使之变成了一种习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这种习惯越来越深入化,最后变成了我们最自然的刺激和反应。就像当初我们习惯的百度,现在习惯的朋友圈。另外朋友圈的科技功能不断开发如网络支付手段等,也从技术层面让我们从现实到虚拟,从感情到心理彻底被朋友圈捆绑了。

很多年前一句我们广为知道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现在问你:人类失去了朋友圈,你又会怎么样?

猜你喜欢

被试者社交习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习惯
上课好习惯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德西效应
好习惯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