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升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援能力的思考

2016-05-14李克建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李克建

摘 要:我国目前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 000多万,由于大学生群体应急救援知识储备不足,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自救知识和互救能力缺乏,缺少相关的处置经验极易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应急救援能力,才能减少学生的意外伤亡,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 应急救援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c)-0112-02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应急救援能力,笔者对身边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走访,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危机意识缺乏,应急救援知识了解甚少、应急能力不足。对于大学生出现应急救援能力低的原因,有近70%的人选择“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有30%的人选择“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没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而对于应急救援训练,只有20%的大学生“听说过,并且训练过”,65%的大学生“听说过,但没训练过”,还有15%的大学生“没听说过”。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对大学生应急救援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目前大学生应急救援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突发性灾害事故,将难以应对,从而造成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援能力薄弱的原因

1.1 高校救援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2010年,我国高校第一支大学生应急救援队在河南理工大学正式成立,据悉,这是在全国高校中成立的第一支应急救援队,对提高在校应急管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促进我国应急救援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879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 266所(独立院校、军校、港澳台院校除外),成立应急救援队伍的高校不到1/3,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处置不同灾害事故,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专业化队伍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1.2 救助装备相对落后,创新开发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应急救援队伍所使用的装备,大部分是应急救援较基础的设备,如:灭火器、呼吸器等,其装备的配备率和技术含量等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对于身边的资源与自身的优势还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对于应急救援设备的认识与改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1]

1.3 应急救援制度的普及与知识推广不平衡

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火灾事故频发,许多学校都相应建立相关机制,大到应急防范制度,小到用电规章。而对于应急救援的知识却相对少了很多,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大学生都不清楚二氧化碳灭火器正确的使用方法。所以笔者认为高校的应急救援队伍不但应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更应多向同学、社会宣传应急教育和应急意识等知识。

1.4 山地户外救援技术有待提高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仅有二百七十几支特勤队伍,一万五千余名特勤队员,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高校既然成立了大学生应急救援队伍,那么其服务范围就不应只限于学校,还应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应急救援活动。而作为大学生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缺少开展山地户外救援行动的经验。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援队伍应与当地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展开合作。[2]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约350余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且呈现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趋势。据了解,有此合作的便是泸州市山猫山地救援队与四川警察学院应急救援队,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效果良好。同时由于专业技能、经验、器材装备保障上都与现实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山地户外救援技术的提高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

1.5 高校对大学生应急救援培训机制缺失

随着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发生于高校校园及周边的事故接连不断,如,2009年湖北三峡大学教工住宅楼一外教居室内发生火灾,死1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第一教学楼突然起火,疑是电器使用不当引发火灾事故;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公寓内突发火灾,一间男生宿舍被烧毁,百余名学生被紧急疏散等,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应急救援培训机制的思考。当前我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比较薄弱,应急能力比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1 管理理念滞后,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

在2003年SARS爆发前,在理念上高校一般是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SARS之后,在认识上则提升到学校层次,但尚未完全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同时,亦未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许多高校仍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

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许多学生对危机的意识是很淡薄的。高校大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但在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上,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原理可以讲得清楚,但具体到如何逃生上,其知识却十分苍白。

1.5.2 制度与法制建设薄弱,应急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支持

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保障。一些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忽略了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由于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当危机发生时,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非常”手段,处理效果不理想且易于造成遗留问题。应当说,制度规则制度薄弱是许多高校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与不配套、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既有制度不落实等。

1.5.3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

在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如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这些组织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仍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因此危机处理后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够有效保留和存储;二是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各个机构的合作,临时成立的小组每次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成本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往往错失工作良机;三是临时领导小组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付诸实施;四是还没有效建立相应的应急培训和教育机制;五是临时性的组织缺乏制度规范和法律支持,其合法性地位将影响危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由于没有常设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及专门的职能机构,使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能力与应对能力大打折扣。

1.5.4 沿用“事后动员型”模式,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高校占主导地位的应急管理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的,不仅缺乏组织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预备防范、教育培训、危机演练等工作也很薄弱。实际上,高校中的许多危机是可以预测并得以防控的,比如教学质量、后勤服务和安全事故等。国外研究表明,是否做好了应急计划的准备对于应急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效率影响重大。从困扰时间来看,在存有应急计划时,应急的平均经历时间是8周半,而没有应变计划时,则要长2.5倍,即21.25周;从后遗症的波及时间看,一般的应急平均为8周,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应急,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应急长2.5倍,达20周。从这一角度看,我国高校“重事后处理、轻事先防控”的管理模式其代价和成本是很高的。

2 提高大学生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

2.1 努力提升大学生应急救援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家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讲到:“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增多,各类危险场所的火灾以及由火灾引发的爆炸伤人事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突发事故的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性,给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已成为现代火灾扑救的难点之一。应急救援也面临着救援方式和救援技术上的新变革。因此,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应急救援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突发性灾害。[3]

2.2 加大校园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力度

高校可以在每年的11月9日即“全国消防日”开展以“普及应急常识、提高救援能力”为主题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周。在此次活动期间,可以组织志愿者通过悬挂标语、张贴海报、发放资料;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咨询、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提高应急常识、增强救援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可以组织具备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同学成立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普及校园网站,通过现代化网络传播渠道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2.3 大力开发应急救援课程

高校应将应急救援列为新生入学必修课程,特别是大学生基础急救技术及生存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应被定为课程教学计划,形成正式的课程设置,为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成为高校健康教育专题课程建立良好的基础,使之在教学经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评估中得到保证。[4]

2.4 大学生应急救援队建设

高校可以采取鼓励或奖励等政策,在大学生中广泛招募身体素质好、思维沉着冷静、反应敏捷的同学加入学校组织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起到救援尖兵和拳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应急救援以及生存技术在大学生中的推广与普及,在关键时刻既能有效实施自救互救,又能组织起来对受灾地区实施强有力的专业救援支援服务。

2.5 促进各种应急救援技术、器材在学校落地生根

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应在大学生中提倡创新发明,提供必要的科研训练经费,对新的思路、新的产品不断完善,对已有的技术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将应急救援技术与生存自救互救技术全面普及,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生力量,其面对突发事件中体现出的生存能力、自救互救能力直接体现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条文中均强调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因此,只有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危机事件、灾难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应对此类事件的技能技巧,才能减少人员伤亡,巩固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捍东,刘建国.构建我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8(2):16-21.

[2] 闫东玲,高锦田.建立我国消防社会救援体系的构想[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29-33.

[3] 城市综合应急救援报警指挥系统通过成果鉴定[J].广东公安科技,2005(2):84.

[4] 田显俊,雷舒越,郎东波.公安院校应急救援实践教学体系论析——以四川警察学院应急救援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139,141.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