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需供课 学习自然会发生

2016-05-14李晓媛吴逸芳

培训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群中心微信

李晓媛 吴逸芳

谈到移动学习,首先,我们要明确移动学习是如何定位的。建设移动学习系统,是为了满足企业效能提升、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不管移动学习有多美好,它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为了达到组织的学习目的而建设。

其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能力建设高大上的移动平台固然好,但对于人力、物力受限的企业来说,移动不一定非要建平台,轻型的学习模式也许就非常适合,例如微信课堂。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简称卡中心)在利用微信的“轻”移动学习模式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微信社群 小身量大作用

卡中心的移动学习最开始就是用微信做起来的,不仅用微信开展拆书帮、微信课堂,甚至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尝试实现会议无纸化,使用微信发送会议材料,并在全行重要会议上进行了微信使用的普及。

卡中心目前的各类培训项目都已和微信群的应用密不可分。培训前,卡中心会利用社群提前预热,还没有进入线下面授阶段,学员们就已经互相熟悉了。授课老师也会被提前邀请到群中带领学员预习授课内容。

一些无边界学习活动也是通过微信实现的,例如“空中领导力”项目面对的是分布在全国50多个城市的400多名中层管理者,就是通过微信社群来完成。每个月,培训组织者先在群里收集大家的问题与需求,然后根据需要,请外部讲师、内部更高级别的领导或优秀管理者,在微信群中语音开讲。分享之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会进行互动,过程中还会自发生成社群的有效运营机制,如微信课堂开始前的有序签到环节,互动、问答环节设计的一些激励政策等。

微信公众号

特定的课程给特定的人

卡中心也有一个很“轻”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信学团”。在设计之初,卡中心就明确了“信学团”作为“工具”的理念,不求大而全,只求定位清楚,课程独特性强,权限设置清晰,只覆盖有需要的人。

“信学团”的内容不仅与面授课程相辅相成,并且完全是关于卡中心业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专业课程,这些内容只有卡中心有,也只有卡中心的人需要。像沟通技巧、时间管理这些通用类课程通过别的网络途径可以搜索到,就不会在“信学团”里呈现。

同时,“信学团”还实现了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转变,让“用户”来生成内容。“信学团”里有一个模块,专门让员工创造内容,只需要写好标题、内容简介、附一个视频,就可以上传自己的碎片化小知识。所谓“高手在民间”,普通员工反而积累了一些如风险管控、账款催收等方面的小技巧,这些日常工作中的简单经验,并不能开发成正式的课程,却特别适合用这种形式来分享。

“信学团”的后台会设置权限并且保密,以此将课程精准投放给需要的员工,而其他员工则不会受到这门“不需要学习”的课程的“干扰”,既做到了特殊内容保密性的需要,也实现了特定的内容给特定的人群。

“信学团”学习内容的“轻”,在提高移动学习的有效性方面,是非常关键的。卡中心很多一线员工要经常奔波在给客户办卡的路上,课程只有小而轻,才不会占用太多流量,方便员工在路上学习。

如果有新的学习资源投放,我们也会设计活动来告知并吸引员工来学习,但我们最崇尚的还是按需学习。有人会问起“信学团”的用户有多少,但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将目标设置为吸引大量用户,而是考虑内容是否是学员需要的,是否给到了需要学习的学员。学员如果有需求,他自然会来学习;如果不来,我们就要反思,找出原因。不强求学员学习,却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社群中心微信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微信
先定中心后搭配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
微信
微信